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两地教学方式互相交叉,相辅相成,企业以满足学生实训为主,学校教育以服务企业需要为主,企业培训总学时数占2/3,学校教学时数占1/3。“双元制”培养了学生的第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能力。“双元制”是德国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山东陵县职专在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陵县当地产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上,把农牧、机电、服装、汽修等专业做为“双元制”办学试点专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路子。  相似文献   

2.
“双元制”是德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其本质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双元制”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中表现为培养目标注重职业能力,专业设置以职业为导向,课程设置基础面宽,课程教学校企合作、以学生为主体等四个方面.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根据学生、企业以及社会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规划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结构特点,专业设置要与区域企业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体现宽基础性和强应用性;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3.
一、国际上几种典型的高职教育模式分析比较1.从针对性和适应性两方面分析比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它必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考虑主要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它又必定要与职业培训区别开来,学生除能上岗工作之外,尚须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岗位及其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可就业范围的弹性选择;要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处理好针对性和适应性这一对矛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1)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职业…  相似文献   

4.
徐萍 《职业技术教育》2006,(32):110-111
借鉴“双元制“、CBE、MES等国外职教模式,根据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职教课程设置应考虑如下因素: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要一致;课程结构要科学;课时安排要合理.  相似文献   

5.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其目的是强化实践,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因此,进行园艺专业果树课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力求坚持按农时季节上课,加强对学生专业劳动和实习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果树市场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德国“灰领”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灰领”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设备、教学条件六个教学环节上适应“灰领”人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双元制”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和进行课程编排,由校企双方合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其突出特点是既重视基础性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未来适应性,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旅游教育水平却相对滞后,旅游管理专业供需错位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旅游本科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旅游业急需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应采取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课程模式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培养方式以双元为主导等对策,构建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文中阐述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特点,提出了在我国推广普及“双元制”应更新全民族的思想观念,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技能性的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更加贴近生产岗位实际,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需要,真正达到高职教育“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同时,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培养人才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制”育人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培养未来社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对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双元制”育人模式的有效实践,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中探索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不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师资和后备人才梯队,进而为高职院校培养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为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必然成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双元制教学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双元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职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要以“能力为中心”,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十分具体而苛刻的岗位能力要求与变动频繁的社会职业岗位群,又要求学生同时具备相当灵活的转向应变能力、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中有“大工程”模式与“双元制”模式可供选择.这两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就业环境.以辽宁,特别使抚顺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与就业环境分析,可兼取二者之长处:先打宽基础,相对淡化专业,后期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强化专业训练,辅以多元化的课程选修,灵活的组织知识结构,这样有可能适应转型期的社会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3.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它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如今,我校已引进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并率先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试行,本文将在我校实施“双元制”教学的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更好地发挥“双元制”教学模式的长处,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依据“坚持面向世界、坚持面向学生、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中职课程改革和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初步形成了“政府引领、双元参与、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双元制”本土化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教学团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落实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双元制”教学团队建设对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来源单一、结构性矛盾和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双元制”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围绕教学团队的“双元结构”、教师培养的“双元平台”和教师评价的“双元标准”三大主线开展。教师构成的校企双元性、教师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双元导向、教师培养平台的校企双元主体及教师专业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都是“双元制”教学团队模式形成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6.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区服务模式建立的理念基础是德国确立的“终身学习”之政策,作为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配合“终身学习”政策实施的需要而将其功能拓展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补偿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转岗培训等服务。这样一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教学范式倡导“双元制”。为实现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德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条例的研究,文章探索了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五个对接":教育培训职业的设置、取消和更新应充分考虑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企业和学校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应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试应着重考核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充分运用到实际项目和工作任务中去,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相似文献   

18.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是企业联合相应的职业学校共同创办的教育方式。双元制教育不同于传统大学课程学习,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以口腔医学技术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育现状,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方式,就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我们对德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巴伐利亚州的职业教育机构、德国工商行会和企业考察与交流,就德国“双元制”体系、职业教育文化、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专业设置与课程、师资队伍与培训、考教分离和质量保障等方面谈了我们的认识,并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徐涵 《职教论坛》2022,(1):121-128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这既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经济界需要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积极回应。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采用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其应用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为重构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依据产业需求,设置职业导向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根据职业需求,建立应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确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