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择善而居     
前两天参加梁鸿老师新书《出梁庄记》的讨论会。中国、河南、梁庄,它是梁鸿老师的故乡,村庄里的人外出打工,足迹从内蒙古到广东深圳,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讨论会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听众提问,一个青年男子说:“你们只一味强调农民工的可怜,去农村生活过就知道,农民的素质真的很低。”  相似文献   

2.
梁鸿的《梁庄在中国》和《出梁庄记》两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乡土中国的新的视角,"我"是一个身份复杂的归乡者,从"我"的视角中展现了过去与现在的梁庄,"我"的情感牵引着整个叙事框架的构建,表达了深沉的乡愁。从留守梁庄和外出打工的梁庄人的视角,探讨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现代文明下"异乡人"的情感呈现。梁庄系列展现了乡村从内到外、从形式到精神不可逆转的崩溃,我们归乡的灵魂将无所寄托。"回到梁庄"成为了对童年、家乡、存在,甚至身份认同的追寻。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年来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其"众声喧嚣"的非虚构文体在文坛引起了热切关注。本文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中的三种话语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内容讨论不同话语在文本中各自的存在状态与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正>梁鸿,学者,文学博士,"人民文学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等。《中国在梁庄》曾获"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等奖。  相似文献   

6.
最初以青年文学批评家知名的梁鸿,从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开始,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文学创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一时间成为中国非虚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因为兴趣、气质、写作偏好的原因,经由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梁鸿创作的体裁逐渐由非虚构文学转向了小说。2017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荣梦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这部小说被大规模修改,并更名为《梁光正的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反响。从《梁光正的光荣梦想》的创作到《梁光正的光》的修改,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文本",透过这一"文本",我们可以窥视一部作品从发表到出版的过程中,作家创作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民工题材的小说引起人们广泛注意,梁鸿的《出梁庄记》写出了农民工打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道出大历史的虚妄和荒诞。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成为一个个漂泊的灵魂,追逐着一个个破灭的梦。  相似文献   

8.
乡村荒野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中国乡村较为特殊的一种观照方式,是剥离诗意之后的图景裸裎.近年,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中,乡村荒野图景可谓一种明确而自觉的呈现.而与其恣肆不羁的文学想象不同,学者梁鸿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式看取故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阎连科笔下的丁庄,还是梁鸿调查的梁庄,从文学想象到非虚构,都让人看到了切实的乡村荒野景观.  相似文献   

9.
梁红的《中国在梁庄》通过对作者的家乡河南穰县梁庄这样一个普通中国农村的具体生活的记录,为我们展示了当下中国乡村的情感心理、文化状况和物理形态、中国当代的政治改革、现代性追求与中国乡村的关系.因为其揭示了当代农村的生活和心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而引发了众多读者对中国农村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从乡土中国与现代性冲突的角度,理清作品中揭示的伦理危机、价值危机、教育危机、情感危机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一日,梁庄的梁贤生在南阳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在南阳火化之后,贤生十三岁的儿子抱着骨灰盒回到梁庄。贤生的两个弟弟已经先回到梁庄,买好棺材,放在村南头的自留地里,等着贤生回来。人们都说,最早出去的,又最早回来。只是,回到梁庄的地下去了。贤生是最早离开梁庄的人。那时候,我不到十岁。之后偶尔的见面  相似文献   

11.
梁鸿  倪玮 《大学生》2013,(19):58-59
正"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写打工者的书,《出梁庄记》是其中之一。我一开始不觉得我是在写打工者,因为对我来说,我写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打工者。梁庄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家,我关注是因为他们是我的亲人。我不是社会学家,更多是一个文学研究者。2008年,我自己精神苦闷,所以回到梁庄。当我回去,生活在我面前展开了复杂广阔的面貌。所以我越界了一下,从一个研究者成为一个书写者。"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载,东汉章帝时关中隐士梁鸿途径洛阳,作《五噫之歌》云:“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章帝“闻而非之,求鸿不得”。梁鸿改姓易名,与妻孟光偕隐齐鲁间,后卒于吴。 《五噫歌》收入朱东润先生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所据为百衲本《后汉书》 ),所加解题言“章帝看到此诗,很不满,下令访拿他”,梁鸿为此而改易姓名隐居齐鲁。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亦云“《五噫歌》为汉章帝所不满,曾下令寻求他”。照…  相似文献   

13.
梁庄、张庄是上下庄,三十年前,各庄均有十几户人家,家家小孩一大群。梁庄凡够上学年龄的小孩都背起书包上学了,张庄的小孩自然不甘示弱,也背  相似文献   

14.
柳梁庄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和其它村子离得很远,一下子就被众多的村落抛到了县界上,有些落寞和无奈。我和苏梅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柳梁庄小学,我教四年级语文加全校的音乐,苏梅教四年级数学加四、五年级的自然。进了柳梁庄小学第一天起,我巴不得立码拔腿就走,离开这个土窝窝。但是  相似文献   

15.
粉墨     
梁鸿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经历了王莽篡位的动乱时期.他的家庭非常贫困,但在家乡,梁鸿很受人尊敬.  相似文献   

16.
正梁鸿近几年火了,是因为非虚构写作,《中国在梁庄》爆红之后,又写了《出梁庄记》,今年又出版了小说集《神圣家族》,继续是写她的故乡。《作为神话和故乡的南阳》依然是这个主题,短短两千多字,却写出了丰满的内容,充盈着浓烈的感情,更有复杂沉重的思绪。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散文格调,这种格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疏朗中的密实"。  相似文献   

17.
梁鸿的<五噫歌>是汉代文人诗中的名篇,清人张玉毂在<古诗赏析>中称赞其:"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此评揭示了<五噫歌>的二个动人之处,一是悲恸的情感,二是语气词"兮"与叹词"噫"在每句句尾的叠用.关于<五噫歌>的意旨,当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梁鸿"见到帝王的奢侈,嗟叹人民无尽期的劳苦"[1]而作此诗,"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王穷奢极欲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然而细细品味,三句虽在字面上似乎流露了对帝王奢侈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这表层次的意思未必就是诗歌的真正命意,或者说未必是诗人作诗的本意.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梁鸿的<五噫歌>的意旨应是宣扬道家的"任化"与"顺乎自然"的思想,反对儒家在功利目的前提下的欲望追求,感叹世人在这种功利追求中的执迷不悟.这才是梁鸿<五噫歌>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18.
李娇 《考试周刊》2011,(29):208-209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里生活老师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寄宿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但他们的工作现状却令人担忧,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更好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先决条件,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生活老师的困难处境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讲台上的知识分子摘下精英的帽子,以非亲历叙述方式展露20世纪的聚合离散:"南渡"中的知识分子以人格力量承继"独立、自由"精神;夹边沟"右派"在生与死"对话"中经受思想的搏斗;"梁庄"作者重新走进乡野,试图"启蒙"留守群体。在先验意识形态指导下,纪实作品《南渡北归》《夹边沟记事》《中国在梁庄》指涉不同时代行色人物,隐喻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20.
吴继云 《考试周刊》2014,(89):134-134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老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日益重视,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备受广大化学老师的重视。但农村中学教学实施并不完善,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众多困惑。本文主要从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说明农村初中化学实验的惑与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