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近年来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其"众声喧嚣"的非虚构文体在文坛引起了热切关注。本文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中的三种话语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内容讨论不同话语在文本中各自的存在状态与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民工题材的小说引起人们广泛注意,梁鸿的《出梁庄记》写出了农民工打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道出大历史的虚妄和荒诞。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成为一个个漂泊的灵魂,追逐着一个个破灭的梦。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两年受众面较大的一部非虚构文本,《中国在梁庄》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具有口述实录性,但因作者极力规避又无法消除的先入之见与抒情性话语使文本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声音,浅尝辄止的分析使其深度不够,同时也违背了基本的叙述伦理.  相似文献   

4.
乡村荒野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中国乡村较为特殊的一种观照方式,是剥离诗意之后的图景裸裎.近年,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中,乡村荒野图景可谓一种明确而自觉的呈现.而与其恣肆不羁的文学想象不同,学者梁鸿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式看取故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阎连科笔下的丁庄,还是梁鸿调查的梁庄,从文学想象到非虚构,都让人看到了切实的乡村荒野景观.  相似文献   

5.
最初以青年文学批评家知名的梁鸿,从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开始,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文学创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一时间成为中国非虚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因为兴趣、气质、写作偏好的原因,经由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梁鸿创作的体裁逐渐由非虚构文学转向了小说。2017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荣梦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这部小说被大规模修改,并更名为《梁光正的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反响。从《梁光正的光荣梦想》的创作到《梁光正的光》的修改,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文本",透过这一"文本",我们可以窥视一部作品从发表到出版的过程中,作家创作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讲台上的知识分子摘下精英的帽子,以非亲历叙述方式展露20世纪的聚合离散:"南渡"中的知识分子以人格力量承继"独立、自由"精神;夹边沟"右派"在生与死"对话"中经受思想的搏斗;"梁庄"作者重新走进乡野,试图"启蒙"留守群体。在先验意识形态指导下,纪实作品《南渡北归》《夹边沟记事》《中国在梁庄》指涉不同时代行色人物,隐喻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7.
<正>梁鸿,学者,文学博士,"人民文学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等。《中国在梁庄》曾获"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等奖。  相似文献   

8.
梁鸿的《梁庄在中国》和《出梁庄记》两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乡土中国的新的视角,"我"是一个身份复杂的归乡者,从"我"的视角中展现了过去与现在的梁庄,"我"的情感牵引着整个叙事框架的构建,表达了深沉的乡愁。从留守梁庄和外出打工的梁庄人的视角,探讨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现代文明下"异乡人"的情感呈现。梁庄系列展现了乡村从内到外、从形式到精神不可逆转的崩溃,我们归乡的灵魂将无所寄托。"回到梁庄"成为了对童年、家乡、存在,甚至身份认同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非虚构长篇纪实文学《重症监护室》《在精神病院》对重症病人、精神病人无常人生与病魔生死缠绕的透视,在传递肉身、精神两类特殊病人撼人心魄地与病魔死亡缠绕与向死而生的同时,融入了作者心怀悲悯、满怀善意的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进行的人文思考,举重若轻、张弛有度,显示了作家周芳的非虚构文学创作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  相似文献   

10.
正梁鸿近几年火了,是因为非虚构写作,《中国在梁庄》爆红之后,又写了《出梁庄记》,今年又出版了小说集《神圣家族》,继续是写她的故乡。《作为神话和故乡的南阳》依然是这个主题,短短两千多字,却写出了丰满的内容,充盈着浓烈的感情,更有复杂沉重的思绪。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散文格调,这种格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疏朗中的密实"。  相似文献   

11.
西昌方言中古庄组字多读[t]组,但有少数字读[ts]组。抽取西昌方言中所有读[ts]组的庄组字共70个,将其声、韵、调与中古《广韵》中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读[ts]组的庄组字基本上是中古生母止流梗三摄开口二、三等和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字,演变在西昌方言中主要读/s/声母开口呼阴平字。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的今读情况,可判定西昌方言读[ts]组的庄组字是历史遗留的结果,而普通话中读[t]组西昌方言读[ts]组的原因则是由语音演变的时间性所致。  相似文献   

12.
知庄章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情况复杂,如果从音类着眼,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读音类型:(一)知庄章三分型;(二)二分型,包括三种情况:⑴知、照对立型⑵知二庄、知三章对立型⑶开口、合口对立型;(三)擦音游离型;(四)合一型。  相似文献   

13.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河北枣强话中今读为ts ts两组,与《中原音韵》三组声母的分合情况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反映了三组声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古田僮乱”是华南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但以往对该事件的研究基本忽略了其在广西地方社会变迁中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事件进行详细梳理,仔细分析僮乱对政府财政、治理策略所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与府江流域社会变迁所造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壮医经筋学》作为壮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医学的瑰宝,传统的《壮医经筋学》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实践不足的缺点。在网络教育的背景下,慕课可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提升《壮医经筋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壮医经筋学》的发展,共享教学资源,培养实用型壮医人才。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墨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使用中国整理古典文献的传统方法,更使用世界不同逻辑传统比较研究的创新方法,正确校释墨辩,揭示墨家逻辑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梁启超的墨辩研究,使墨辩由死变活,是新旧墨辩的分水岭与里程碑。这是梁氏墨辩研究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关键性意义。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创造性诠释墨辩,把墨辩改造转型为人们的思维工具之一,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期,对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有切身体会和深刻感悟。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影响,除了他的东西文化观之外,还在于他那独具风格的文化历史哲学思想。动力论、主体论、认识论、人物论和历史观充分展现了梁漱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毕生求索,以及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沉之思。加强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可以拓宽梁漱溟思想研究的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