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没有"这个词属于词类中的副词,再分类就通常为否定副词,有的研究者又认为它是动词。从各位语法研究者对"没有"的观点及他们观点的异同等方面可以看出,分析一个词的词性不能离开语境,必须把词放在某一语境里才能考查其词性。  相似文献   

2.
"all"与"都"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山寨"是2008年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但它的用法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两个义项都不相符, "山寨"在当前语境下产生了新的义位.文章从词汇语义特征.分布特征和使用的语境条件三个方面对"山寨"的新义位进行分析.我们认为, "山寨"的使用是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两种:山寨+核心语素(名词性),山寨版+核心语素(名词性);词汇语义语素包括[+模仿性、+非正规性,+操作简单易行、+眨义色彩、+反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是"这个词的词性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汉语判断动词"是"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具体的词与它对应,只能根据语义和语境把"是"翻译出来。拟就对汉语"是"的发展演变及其为判断动词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作一探讨,以便在教学中能准确理解使用。  相似文献   

6.
"单词拼写"题注重单词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考查同学们对单词的词意、词性和语境的理解能力。从高考答题情况看,同学们在这一题型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想不出单词、拼  相似文献   

7.
"者"是古代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但是对"者"字词性的研究,学者们意见分歧颇大.翻阅较有权威性的语法著作和字词典,关于"者"字的词性众说纷纭,令初学者难以适从.为此,笔者对"者"字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方便初学者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庐山远公话>中,有一些无实义的词.本文选择了"阿"、"自"、"但"三个词作为代表,结合它们在文中出现的语境,着重阐述了这三个词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9.
关于"金"的词性,自从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中分析为区别词之后,汉语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的声音.本文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了简要地概述,并采用历史的观点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主张应当历史地看待"金"的词性:"金"正处于从词(古代的用法)向粘着语素语法化但又未完成的状态,既不能分析为名词,又不能分析为一个粘着语素,而是处于这两者之间,即词和粘着语素之间的"语法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一)前人的认识 前人对"那么"的认识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类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  相似文献   

11.
"没有"作为副词已有定论,"有没有vp"的规范性也得到认可,那么"有"在"有vp"中、尤其是在"有没有vp"中的副词性也应该得到承认,这样才能既符合语言发展的事实,又使现代汉语语法理论更加严密.  相似文献   

12.
从"槑"字的网络调查统计出发,试图从"槑"的词性的本体界定、语用模式及其陌生化效果等各方面对其进行阐释,从而彰显其作为网络新词的意义归位和语用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到"的词性可以是动词、介词、形容词,动词"到"与介词"到"同形。在"V+到+NP"结构中,"到"的词性各有说辞。通过分析比较前人的各种观点,并根据词语词汇意义和语法特征,得出"到"字词类归属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中,“有+名词”中“有”字的词性,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在先秦早期是指示代词,先秦后期被“兹+名词”取代,慢慢消亡.  相似文献   

1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门万户皆给力"。"给力",一个迅疾走红的词语,引来大家的热捧,也引起语言爱好者们的极大关注。其来源、词性、词义、流行原因等都有值得我们分析的地方,本文将对此做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量词被认为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汉语量词是汉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可是,社会上量词使用的泛化和教学过程中对量词的过分强调,却使汉语学习者对量词的把握感到难度更大。在教学上,应当研究量词发展变化的现象,正视量词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习者能真正掌握最常用的量词,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苗语的前缀音节词在语言词汇构成中不仅具有特指的作用,而且还有着改变词性的语法功能。笔者以黔东方言苗语前缀音节词Ghab为例,就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所指与能指的构词特点以及将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数词等加上前缀音节词Ghab后变为名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多N"结构是由"多"与一个名词性语素或名词"N"组成的词或短语。这种结构在汉语史上的成员有消长、功能有变化。文章做了两个工作:对"多N"结构中"多"的词性做出界定,对汉语史上"多N"的功能和分布做出描写并试图解释其成员消长、功能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词汇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提出“整体把握、一传到位”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在语音、词形、词性、词义等方面完整地加工词汇,在语境中培养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性别歧视是英汉语言中的共性问题。英语词汇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当今的性别歧视现象。文章从MAN一词的实际应用谈起,对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