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2.
郑珍诗歌的宗法关系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仔细研读郑珍的诗歌,结合前代学者对郑珍诗歌的研究成果,可知郑珍诗歌继承最多应是"诗圣"杜甫诗歌之笔法。在诗歌内容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的"诗史"精神,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形式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即事明篇的技巧、浑然天成的近体诗的技巧、以议论入诗的技巧、塑造典型的技巧、"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技巧、以民间口语俗语入诗和炼字炼句技巧以及独到的"点化"诗句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3.
百年中国新诗诗体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国新诗发生之中寻找到深层的答案。新诗的发生,把旧诗推向对立面,造成百年旧体诗创作始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造成百年诗体建设的偏狭;发生期新诗在体式上的特征就是“自由”,造成百年自由诗体的强势地位,制约着其他诗体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定型或准定型诗体;新诗发生期对外在格律形式的轻率否定.成为一种定势思维,制约着新诗格律的探索,百年中国走过了一条新诗自由化把律化推向边缘的诗体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4.
诗、词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节拍听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听记单声部音乐旋律、多声部音乐织体中常常会遇到。但是在现行的一些视唱练耳教材里我们很难见到关于节拍听辨的指导性文字,对于节拍在现实音响面前所显示出的与理论规范的相悖也大都不予深究。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该文拟从可互换拍子、对等拍子、现代音乐节拍观念等方面人手,谈谈在节拍听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古诗篇幅短小,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在阐释古诗时,我们应当采取开放的、多元思考的方式,以诸种视角融入对古诗的理解,从而激活对古诗的深层次探究。  相似文献   

7.
诗话在元好问研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宋韦居安《梅磵诗话》、明瞿佑《归田诗话》、明都穆《南濠诗话》、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清翁方纲《石洲诗话》等,大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引起过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比较而言,近现代学者撰著之诗话,利用则比较薄弱。其实,这些后出的诗话,亦散存大量的遗山研究资料,如加以蒐辑、整理、利用,既可使遗山及其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链条趋于完整,又可觇近世诗风趣尚之流变。这一文学史料学的拓展,对当下的元好问研究,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的《雨巷》中“丁香姑娘”具有多重内涵:既象征愁怨,也是诗人政治理想和希望的化身,还是诗人的自画像;其意象的创造受中西诗学的影响。此外,戴望舒其他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既是诗人心中恋人的剪影,也体现了对女性的抽象崇拜。究其原因,戴望舒诗歌女性形象创造的文化心理为:首先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潮和个体本位思想的影响,其次是男人心灵深处女性气质的外显,再次是现代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群体意识的精神习惯和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于生命的认识,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第二,能帮助大学生打开视野,回归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赏爱之情;第三,能引导大学生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把握;第四,有助于大学生看淡名利,摆脱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诗史"内涵包括叙写历史事件、反映个人遭遇、展现时代画面等三个方面,风格上又具有的"沉郁"的特点,韩偓诗歌符合上述内容,所以韩偓诗歌可以称之为"唐末诗史",韩偓是杜甫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12.
保卫“诗中有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的美学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主要因为它在四个方面面临着挑战:一是诗中之画能否可画、能不能与物质绘画相等同;二是诗歌追求绘画式形象性是否有意义;三是对立面的诗画能否统一;四是莱辛的诗画观是否意味着"诗中有画"的美学意义寿终正寝。因此,要恢复"诗中有画"应有的美学地位和价值,就需要对这四个方面一一厘清,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3.
伊沙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杂语。借鉴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分析伊沙诗歌的杂语性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沙诗歌的杂语性表现为各种时代、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文体等多种话语的共存。杂语在诗歌中并非松散无序地存在,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依托,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反讽、戏仿等是诗歌组织杂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现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我们一直憧憬着并乐观地认为,众声喧哗的当下诗歌写作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多元化写作局面,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混乱不堪的表面假象而已,其实质是个体精神无所寄托的一次次的异化分裂的诗歌践行。当下诗歌写作这种貌似多元的混乱局面,其深层次原因是诗歌写作伦理失范造成的,当代诗歌写作一直深陷于这种以断裂为主要方式的"伦理困境"之中。从消费主义习性、日常生活赋魅和语言本体狂化三个方面对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由此确立雅化世俗精神是当下诗歌新的写作伦理。  相似文献   

15.
诗人在创作中,主体心理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转换机制,即审美相似律。而这条规律恰恰就是使诗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而这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互动基础或前提是客观与主观之间存有某种直观的相似性,诗人正是凭借这种直观的相似性来寻找艺术的感性形式。文章将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外在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以明晰王维诗歌创作中外形式生成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黄斌诗歌在深幽的传统文化背景的笼罩下也同时是饱蘸、深纳了"现代性"的肌质—架构的诗歌。认为中国新诗的"多祖现象"与杂交基因在其诞生近百年的今天早该是一个常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及全球化的紧张关系也绝非简单的几元对立。黄斌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地域化——他的本土经验正是通过对古典的化用与地域化写作这两极同时展开的。黄斌诗歌选择了具体的、局部的、切身的诗歌构成方式,但通过对古典或地域的回望找到其信念般的形而上超越。通过黄斌的诗写,可以感知到新古典主义诗歌的神髓与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纠结中,崛起了德里达、福柯和德勒兹等新一代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符号"(sign)是源自当时文学批评争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在当代西方符号诗学从二元论到多元论的嬗变轨迹中,德勒兹诗学受皮尔斯等人多元符号思想影响,扬弃索绪尔一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体现出多元流变的特质。在德勒兹文学批评著作和电影艺术哲学著作中,符号诗学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在跨语境意义上,德勒兹差异哲学衍生出来的符号诗学突破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和语言学局域,富于当代学术意识,并且与中国古典诗学题旨构成一定的思想共振关系。这种跨语境耦合,能够激活异质诗学的潜质,开辟新的思想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8.
埃兹拉·庞德无疑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也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研究庞德要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探讨庞德的翻译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对他的诗歌翻译形式和技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n increasingly prevalent and accessible form of hybrid nonfiction picture books blends factual information with poetry or poetic devices to create literary nonfiction. This important form of hybrid text has been sparsely examined.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ree questions about poetic nonfiction picture books: first, how might we categorize picture books that represent this hybrid text?; second, by what criteria might we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se books?; third, based in Rosenblatt’s concept of reader’s stance, how might we read these books? The author develops a typology of six categories along a continuum from poetry to narrative or expository prose. He examines well-established criteria in the fields of picture books, children’s nonfiction, and poetry that can apply to poetic nonfiction picture books. He argues that in the best of these books, the poetry or poetic devices are synergistic with the content and raise the overall read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also argues that, depending where along the continuum each of these books is located, a reader’s stance moves along the continuum of efferent to aesthetic experience. All these books demand a dynamic and recursive reading process. He suggests ways to work with teachers to teach deep readings of these books.  相似文献   

20.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现代诗坛极具艺术才华的女诗人,其写于1959年的《雪莉角》围绕外祖母位于海边的家而展开。由于普拉斯外祖母的家就在雪莉角且普拉斯和外祖母间有着深厚感情,学者一般认为这是首悼念外祖母的挽歌。突破普拉斯的个人叙事,采用苏珊·朗格的美学理论来分析,这首诗实际上是普拉斯创造的一个生活幻象,诗歌中的每个元素都只具符号性,不具真实性。这个幻象同时具有生命体征,它包含着人类的普遍情感,具有超越自白派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