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26):182-183
"杂合"主要指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交融这一过程以及该过程所产生的某种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势必会产生"杂合"。赛珍珠所翻译的《水浒传》就是"杂合"翻译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实现,通过对其章回题目的翻译策略研究,得出其翻译策略,使其能很好的为日后翻译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
周鹏飞 《海外英语》2011,(3):156-158
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存在权力差异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不平衡的,总是存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翻译既可以充当着强势文化侵略弱势文化的帮凶角色,也可以成为消解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力量。翻译中的杂合是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沙博理作为一名出生于纽约并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翻译家,其《水浒传》译本在面对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时,采用了异化为主,以归化、简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既成功地使译文具有目标读者熟悉的语言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本中汉语的特征,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这一巧妙的翻译手法对中外交流,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荣梅  周琨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06-107,110
赛珍珠在80年前采取彰显文化差异的异化策略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其原因和意义值得深思,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却不多见。赛杂合的文化身份是解释其翻译策略选择行为的关键内因。赛著译的异化语言乃是源于其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文化和传统教育对赛选择异化策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以外,赛对水浒的浓厚兴趣和与中国学者合作的翻译方式也增加了译作的异化程度。以上诸因素促成了赛译水浒在文学形式、文本形式和文化形式三方面的异化风格。  相似文献   

5.
孙璐 《考试周刊》2011,(75):33-34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也愈加明显。本文从文化的杂合化特征,文化杂合与翻译杂合的关系,杂合的"适度"原则,以及翻译杂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翻译杂合对于推动文化杂合从而实现对原有文化的优化与超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女英雄传》素以语言美著称于世,费致德先生将其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译本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杂合是翻译的普遍特性,可以为译文引进源语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异质性成分。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特色,并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翻译理论强调制约翻译的外部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用它的相关理论运用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四个中译本中俚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翻译作为一项有着深远历史的文化活动,对促进各国间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文化词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以翻译活动的五大文化特性为视角,列举多个案例对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进行探析,探讨了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的意义再生之三原则在汉语文化词语英译中的运用,旨在说明这三个原则在汉语文化词语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杂合现象在翻译活动中难以避免,而翻译活动又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概述了意识形态及翻译杂合研究现状,然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原文杂合与译文杂合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以及原文杂合和译文杂合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与妥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异化和杂合提出的文化背景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差异性的诉求以及对民族性的批判都是从强势文化的视角出发,必须从民族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选择翻译策略。"杂合"是一个中立性的概念,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因此,本文提出以"拼贴"取代"杂合",以凸显翻译中的权力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而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使平衡的对话根本无法实现。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研究认为: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杂合”的必然,文化“杂合”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杂合的译文有利于实现弱势文化的非边缘化和多元共存互补的文化全球化目标。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文化杂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与文化杂合问题,并对主体间性与杂合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两方面的研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最后总结指出这两个概念反映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对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诉求;把握好多元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这种差异性和多元性,促进人类文明,这是译者神圣的职责,是翻译的根本使命所在,也是翻译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朱蕾 《辽宁高职学报》2007,9(12):106-108
汉语文化内涵词的翻译,对文化间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了解语言间的文化因素,掌握汉语文化内涵词的翻译原则及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看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的教学过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需要进行跨文化与跨语际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翻译"实践。近年来翻译学科的"文化转向"尤其是有关"翻译政治"的讨论,势必对对外汉语学科的自我认同与自我理解产生重要的启示。能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将对外汉语教学理解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已成为决定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真实地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些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对英、汉语的翻译.因此,译者必须加强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研究,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使翻译真正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把握杂合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把握好杂合的度,有助于弘扬不同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句法异化及翻译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中国社会一直与西方社会进行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这些领域的交流不可避免地又导致了语言的互动,中国语言也正无声无患地经历着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变化的层面仅局限于词汇,并不涉及语法,而实际上在这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中,汉语的句法也正经历一个渐进的异化过程。然而。任何一门语言在语言大互动的背景下又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依据自己可容性机制对异质成份进行取舍,适我者取,不适我者弃。所谓的翻译体实质上就是一种句法异化的变体,是因机械地照搬原文的句法结构所致。对待翻译体要有辩证的态度,即:能为汉语所接受的翻译体可以丰富汉语的表达法,违背汉语语感的翻译体我们应该在双语转换中极力避免。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倾向争论经久不衰,其中归化与异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文从新的双向角度(宏观与微观),结合哲学理论(对立统一论),提出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最新诠释。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从宏观把握,异化是文化翻译的正道。在微观层面,是语言的操作分析,应该归化与异化杂合(语言转换从属于,服务于文化转换)。这一崭新的视角有助于归化异化理论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翻译理论实践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自古以来,人类在交流中所必须涉及的一项语言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为了进行交流,而产生了翻译活动。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则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不同,因此,语言文化差异导致了翻译上的损失,故而在翻译中需要进行翻译补偿活动。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莲荷文化为例,介绍了汉语中的莲荷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也表明在将莲荷的含义译为英语时可能会产生文化缺失,从而导致翻译损失,并提出一些翻译补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翻译便会同时体现源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本文采用了后殖民翻译理论,为翻译中的杂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今日中国》中软新闻翻译文本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新闻译文是杂合的译文。更确切说,新闻译文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这种双重特质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