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物教学》2017,(18):60-61
<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容易混淆以下几组概念:神经-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拮抗作用、抑制作用与负反馈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1神经-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例1图1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2.
通常恒温动物能够依靠自身体内代谢产生的热量来升高或维持体温,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以适应其生活的环境,鸟类和哺乳类等多属此类。其他的动物均属变温动物,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来的热源来提高自己的体温。但也有例外,有些变温动物如某些鱼类和蛾类等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3.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PO/AH,该区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来自外周和深部温度信息起整合作用,通过神经递质的活动以及能量代谢循环的作用,在体温调定点的限制下,使体温达到一个平衡。发热时,EP经血液循环到达颅内,引起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使调定点上移。在体温上升的同时,负调节中枢也被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限制调定点的上移和体温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叫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而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动物的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叫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  相似文献   

5.
不具备体温调节能力的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因为它们的体温主要来自环境的外来热,而不是靠自身代谢所产生,故称外温动物(ectothermic animal),也叫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具备体温调节能力的鸟类和哺乳类,主要靠自身代谢热和调节与环境的热交换率来保持其体温的,通常称它们为恒温动物或热血动物。虽然不少种类全年保持恒定的体温,但有不少种类的体温并不稳定,负鼠的正常体温为31—36℃;三趾树懒为32.2—34.8℃,单峰驼为34—41℃。所以称它们为内温动物(endothermic animal)更为确切。一些蝙蝠、剌猬等冬眠的哺乳类,在活动  相似文献   

6.
奇异的植物     
温血植物世界上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温是恒定的,它们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体温相对稳定。有少数植物也具有类似于恒温动物的这种特性,它们平时体温是稳定的,又能根据具体情况,在短时间内升高自己的体温。这种植物被科学家命名为“温血植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2022年湖北高考生物学试题第10题的相关内容切入,分析了机体运动时体温变化及其调节过程,从运动时体温的变化、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特性及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等方面,阐述运动时不觉得寒冷的原因,以及运动过程中的能源物质供应情况,为优化试题设计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的体温通常维持在37℃左右.这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产热和散热维持相对平衡的结果.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虽然很强,但必竟有一定的限度.当人体在高气温、高湿度或强辐射的特殊条件下,体温调节功能会出现障碍,这时就会发生中暑.  相似文献   

9.
在“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第1课时)”教学中,通过憋气游戏体验CO2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分析资料明确人体产热、散热机制,建构体温调节的概念模型,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协调配合,在特定情境下分析产热量及散热量的变化曲线,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家畜解剖生理学》(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通用教材)是畜牧兽医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开设。其中,第十六章“体温”介绍了常见家畜的正常体温、产热和散热过程,并简单介绍了体温调节的两种机制。虽然这部分内容在全书...  相似文献   

11.
丁燕  蒋进  李椿 《学苑教育》2020,(1):84-84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运用支架式教学将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再通过模型将其简化处理,可突出各自的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认识。以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活动任务单,让学生结合一系列问题,通过建构模型将知识体系在案例中铺展开,借助软件Air Player(苹果录屏大师)实时反馈到电脑屏幕上,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1冬天散热多。还是夏天散热多? 在学习了体温调节后,我问学生:“是冬天散热多,还是夏天散热多?”为数不少的学生回答说夏天。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只看到我们在夏天经常是大汗淋漓,而在冬天瑟瑟发抖。恰恰相反,在夏天,由于温差较小,机体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向环境中散失热量有限。之所以大汗淋漓,同样由于温差(气温与体温)较小,有时气温甚至高于体温。此时,体内代谢所产生的热量仅靠辐射散热不易散出,甚至不能散出,机体必须依赖出汗散热,根据物理学原理辐射散热已不能奏效。冬天温差较大,机体极易辐射散热,一般不会出现热量不能及时散出而进行排汗作用,为了维持体温机体不得不散失大量热量。  相似文献   

13.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在1500g以下,本组12例中有1例出生时体重仅为800g。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恢复,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护理措施 1.1 保暖 极低出生体重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外界温度适应能力差,体温多数偏低或体温不升,若不及时采取有效保暖措施,很快容易发生新生儿  相似文献   

14.
昆虫的翅膀由什么产生?它是经过怎样的过程演变成现在的形态?美国布朗大学金索尔佛和加利佛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柯尔发表了论证资料,认为昆虫的翅膀是由体侧起体温调节作用的突出部份产生的。在他们的论据中最有趣的是昆虫的身体大小与其形状的关系。他们重新组拼了昆虫祖先的体形,探讨了究竟要多大的翅膀才能最有效地调节体温。在现有的昆虫中,有象蜜蜂那样通过肌肉的收缩来产生体温的,也有象蝴蝶那样通过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能量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讨论了人体生命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能量形式的多样性、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人体中的能量转化、体温和体温调节等。  相似文献   

16.
细胞凋亡是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生理性细胞程序化死亡,它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与运动医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笔者综述了运动对骨骼肌、心肌、肝细胞和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体温调节机制、机体发热的作用、机制以及处理方法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8.
1%戊巴比妥钠对家兔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只家兔,在室温条件下用1%的戊巴比妥钠麻醉,连续观察麻醉前、麻醉后10min、2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七个时相点的肛温变化,结果发现麻醉后家兔的肛温显著降低,麻醉后60min左右,体温降至最低水平,并形成20min左右的低温稳定期,之后体温逐渐回升,提示麻醉后的家兔体温调节功能下降,从而降低相关实验的成功率及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一、填空题1.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不能适应时,会出现体温升高、头痛、眩晕、恶心等中暑症状.在患者身上擦酒精可以缓解症状,其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面(如图1所示),可看到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这  相似文献   

20.
李冰 《黑河教育》2009,(4):49-4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体的稳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人体的稳态》一节是高中《生物》选修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也是这一章的核心。整个第一章的水盐代谢调节、血糖浓度调节、体温调节内容都是围绕人体的稳态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