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新兴"情感增强技术"(EET)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人类的情感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可以达到"增强"的目的,对其界定可以解构为关于情感内涵和范围的界定、关于"治疗""预防""增强"三者之间界限的划分以及会聚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变革下EET所包含的核心技术要素。当代新兴EET大致可以划分为医药技术型、基因工程型、纳米技术型、信息技术型、植入技术型、复合控制型等六大类型。与传统情感增强技术相比,当代新兴EET具有"前提的预设性""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功能的逾越性""工具的植入性""技术的会聚性"以及"人的深度科技化"等特征。上述特征的出现,体现了当代新兴EET已经呈现出新的"技术范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人类增强技术与新兴的人类增强技术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在对人的作用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外在间接性"与"内在直接性"、"稳定提高"与"快速高效"、"宏观整体性"与"微观系统性"的差异。在研发主体方面,存在着知识背景、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对人的影响方面,存在着增强技术的自然属性与技术属性比例、人的自主性影响、人的健康影响差异。在技术风险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危害性及不可控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红旗渠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遵循技术设计和规范原则历时10年完全依靠人工修建而成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技术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广泛分布于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运用技术哲学的基本原理,从技术与人性、技术对社会发展之促进、技术对和谐生态观之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红旗渠工程进行了哲理探讨,指出了红旗渠工程作为一项大型引水工程,从设计构想、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都体现着现代技术观的"善""美""和",蕴含着技术与人性、技术与社会发展、技术与生态和谐之间的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学习科学强调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理解性学习,并重视技术在其中的促进和增强作用,倡导学习者中心的技术设计观。这些观念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强调通过学习环境的系统设计,促进学习者一致性的科学理解这一趋势不谋而合。"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WISE)项目是将学习科学、技术设计以及科学教育有机整合的一个成功范例,本文最后从WISE开发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教学模式、技术增强的学习与理解等方面对这一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最早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工具,而是人的身体技术。技术的出现是为了补足身体的缺陷,是对身体技术的延展。工具的产生遵循了身体技术延展的理念,机器则与工具迥异,背离了这一理念。人类增强技术的出现是对身体技术延展理念的回归与发展,也证实了人的身体可以成为技术人工物。将人类增强技术纳入身体技术延展的辩证过程,是为了强调人类增强技术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增强自身的功能提供了无限可能。情绪增强是运用生物医学技术手段调节人的情绪、性情,使其快乐、自信、乐观、满足,实现"感觉更美好"的心理状态。但是情绪增强可能带来大量的伦理和社会问题。情绪增强破坏人的情感真实性,割裂了人类情感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情绪增强改变人的性情和身份,破坏人的叙事性和心理连续性特征,它可能造成人类情感的同质性,阻碍正常情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它阻碍人类对真实幸福的追求。因此,只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措施防范情绪增强技术的滥用,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7.
增强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它强调将真实环境与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一种真实学习情境。幼儿园教学活动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幼儿在其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增强现实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核心价值体现为个体与环境的交互、现实与虚拟的融合、时间和空间的拉近以及我者和他者的协作;就增强现实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出了增强现实教学、增强现实学习环境、和增强现实实验室的方案,以期促进科学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为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经50余年发展历程,脑机接口技术从"物理混合"到"心智融合",逐渐形成三种并行发展态势,即治疗型BCI、服务型BCI和增强型BCI.既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到"脑控"与"读心"功能,再到跨脑认知、复合体能和实现永生,给人类未来描绘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安全性与有效性、人格同一性与真实性、脑隐私保护、决策自主权、责任归属等伦理问题.故建立健全技术安全性原则、脑隐私保护原则、自主决策原则、分配正义原则和政策保障原则,有助于客观理性地看待脑机接口技术为人类带来的风险与收益,推动其以合伦理性的方式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技术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功能越来越强大,在日常生活中用途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一步促进学习者与他们所处环境的互动以及对环境的感知以增强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增强学习可以利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以及许多能提高人类意识的技术。本文介绍增强学习的一些可能性并讨论目前正在应用增强学习的一个领域:运用虚拟现实和工具增强正式学习。文章分析了基于虚拟现实和工具的增强学习所需的社交临场成分,并讨论不同的增强方法。  相似文献   

10.
移动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新的平台,转变了传统的课程模式.文章选取哈佛大学教授德迪在美国教育部授权下开发的"增强的现实"作为分析样本,系统阐述了该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和手持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为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上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便利的基础和平台。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增强现实技术,正在逐渐开拓小型手持移动设备的新领域。移动设备的移动性、便携性以及较强的人机交互性,使得增强现实系统能够脱离体积庞大的计算机、摆脱摄像系统等硬件的限制。在教育技术领域,将智能手机作为增强现实技术的开发应用平台,无疑是其发展的新福音。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现状,对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移动虚拟电子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研究提出"体验式辅助设计"理念.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设计了"增强现实技术设计环境"系统,让初学者能直接体验现实感较强的室内设计技巧.经教学验证,该系统对于初学者快速掌握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设计技巧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填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增强现实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它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提高。增强现实是一个综合性技术,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在理论上需要深入的研究,在应用技术上、实验环境、硬件平台的建设上都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增强现实硬件平台,以及基于这样一个平台开展增强现实理论及技术的研究,是我们所关心的。  相似文献   

14.
探索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机构结构简图制作成基于图片的"魔法书",并开发出基于智能手机的识别程序,学生利用手机拍摄"魔法书"上的机构图片,则会在手机屏幕上自动呈现出该机构的三维模型,运动简图的绘画思路、画法以及自由度计算等,从而扩充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2017,(5):19-25
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交互,大幅增加展示的沉浸感,故迅速走向大众化并在教育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AR技术实现的硬件、软件分析,提出了基于智能手机的Vuforia+Unity3D增强现实技术方案,并分析了该方案的优点。同时,文章以"岭南佳果"为例,依托该方案开发了物体识别的增强现实移动应用,具体展示了该方案的教育应用。  相似文献   

16.
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的判断,技术哲学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观;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  相似文献   

17.
伊安·巴伯认为技术乐观主义把技术看作解放者,未考虑环境代价和人类风险问题,而且导致政治与经济权力集中;技术悲观主义则把技术看作是对人类的威胁,是一种独立自主和不可控制的力量。巴伯提出关于技术的社会建构思想,认为技术是一种权力工具,支持语境论的技术观,即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坚信技术转向人类基本需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增强现实的技术类型与教育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现实是真实世界与虚拟环境相结合的系统,其显示技术经历了头盔式、光学反射式、手持式、全息投影等技术类型。增强现实的教育应用,涵盖网页浏览与信息获取、三维导航与教学游戏、虚拟仿真与互动教学等多种领域,蕴含着丰富认知、突破时空、实时互动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对2010年《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之重要价值、编撰原则及基本框架解读的基础上,揭示了教育技术领域的现状:教育技术专业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流大学在教育技术研究版图中正在重新崛起,教育技术在学习观、设计观与技术观上正在经历深刻变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越具有宏观与开放的新视野,致力于推动基于系统思维的教育系统之整体性变革;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摆脱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线性相关之局限,越来越走向工程化实践;和绩效技术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开始尝试把绩效技术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框架;学校图书馆媒体与资源研究呈现出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小李 《教育研究》2021,42(6):149-159
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对当今教育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苏格拉底文字观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有关媒介的教育哲思,相关研究为网络媒介时代教育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梳理国内外有关苏格拉底文字观的教育学解释,发现同时存在认同与批判两种观点.以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为方法论指引,"初始视域"中的苏格拉底文字观可以被理解为"好的书写",其所表达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文字书写之道德目标而非科学远景的关切;而在"当前视域"中,"好的书写"则可被理解为教育技术伦理,蕴含着苏格拉底对于教育技术与人、教育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伦理追问.基于上述理解,针对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进一步阐释包括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界线、对逐利资本的警惕以及对学习者利益的坚守.受苏格拉底"爱智者"的启发,培育数字公民,实现教育与网络信息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网络时代教育应对技术变迁社会各种伦理问题的有益之举,也是新时代教育引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