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听力残疾直接影响了聋生语言发展。语文学科直接担负着聋生的语言教学任务,是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聋校语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少趣味,重理解、轻积累,重部分、轻整体,重全面、轻重点,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聋生经过九年的语文学习,读不懂,  相似文献   

2.
综观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令人欣喜的是“重讲解,轻训练;重理解,轻运用”的弊端逐渐远去,“倡训练、重运用”的身影正款款走来。“训练”再次回归教学研究的视野,再次回到教学的课堂。以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训练为重点,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课堂上,教师们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表达上。但由于理解不当,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而且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言训练应摆在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然而教学现状又是怎样呢?所见所闻,依我看,存在三重三轻:重情节内容的疏通,轻语言的理解;重写作方法的传授,轻语言的推敲;重篇章结构的分析,轻语言的运用。针对这一现象。省教委在《关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审题能力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审题能力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在教学中教师们一是,重语言的感悟,轻课题的解读;二是,重内容的指导,轻自主地理解;三是,重开放的训练,轻细致地推敲。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寻求到了相应的对策:一是,阅读教学中关注课题,培养审题的习惯;二是,习作教学中注重指导,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 ,重记忆 ,轻理解 ;重知识 ,轻能力 ;重理念灌输 ,轻情感陶冶。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能力低下。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 ,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 ,真正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学生观 ,努力构建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大语文体系  相似文献   

6.
课堂上注重抓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对语言、语句的赏析,切实让学生感受"语文味"。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语句中赏析犟龟的形象特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远林 《学周刊C版》2010,(10):162-163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期盼能把课标要求扎实地贯彻到教学中去。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我发现课标与当下的现实教学环境有诸多不和谐的步调。现行教育更侧重于应试方面,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重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轻生活中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读写,轻听说;重书面知识学习,轻能力、态度、习惯的培养;重单项零星知识的操练,轻综合实际运用。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听力残疾直接影响了聋生语言发展.语文学科直接担负着聋生的语言教学任务,是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聋校语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少趣味,重理解、轻积累,重部分、轻整体,重全面、轻重点,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聋生经过九年的语文学习,读不懂,写不通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言学习,但教学中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读说轻听写,重口头轻书面的教学现象依然普遍,阅读教学依然高耗低效。如果能引领学生读中积累,含英咀华、读写结合,着眼语言运用,努力把握语文本色,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又得言”,逐步实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提高阅读能力并非易事,但教学实践表明,文章的连贯和衔接在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以语篇为单位组织语篇整体教学,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完整理解,能帮助其克服传统阅读教学中重语法轻语义、重语句轻篇章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人用十六个字概括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零敲碎打、段自为战、相互脱节、合力分散。这十六个字很准确地描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种分割式的教学方法,在讲读教学中,把一篇课文的各个段落孤立地分析;能力训练中,重读写,轻听说;文体教学中,重议论,轻记叙说明;课内外教学中,重课内,轻课外。  相似文献   

12.
沈丹 《小学语文》2014,(1):46-49
语段教学是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然而,目前的语段教学存在着重内容、轻语言,重感悟、轻运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要提高语段教学实效,教师必须走出只关注“内容”和“知识”的误区,找准有价值的语段,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13.
池朱兴 《考试周刊》2010,(53):60-60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理解和运用,似乎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实,理解只是一种手段,运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表现为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表达的能力,没有内化为表达能力的理解和积累是无效的.重理解、轻表达是当前语文举步维艰,乃至迷失方向的根本性原因.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主张构建以表达为核心的"表现存在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明确提出写作高于阅读,表达重于理解的主张.如何正确理解课标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走出一条以语文表达为终极目标的新路子呢?下面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为例,我谈谈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表述,集中强调了“阅读感悟”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讲解轻学生自悟,重肢解分析轻整体感受,重刻板理解轻多元解读,重抽象轻形象,重理性轻感性”…  相似文献   

15.
引言如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所应具备的“阅读能力”究竟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其评估的原则又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恐怕我们将会继续在重“读”轻“写”、重“知”轻“能”这条语文教学的“死胡同”里徘徊。理解是阅读的中心环节,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阅读能力应该体现为对读物“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由于阅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阅读能力事实上为语言认读水平、语文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领悟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其内涵十分丰富。但针对学生的实…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是教师从事特殊劳动最重要的工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育人,致使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呈现出明显的统一性、解析性、主观性的特征。民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民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激励性、互动性…  相似文献   

17.
赵艳香 《考试》2009,(1):59-59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在语文教育领域。一度出现重工具,轻人文;重思维,轻情感;重语言,轻文学的情况,这些对语文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要跳出这一怪圈,步入文与道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就应进行素质教育,构建、弘扬人文精神,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18.
张雪萍 《甘肃教育》2011,(11):46-46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课程。事实上,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独立轻合作、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严重制约着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积弊,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去学习语文,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章熊先生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对此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育,把课堂小天…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指导,感受课文;创设情境,感悟语境;技巧训练,感想语句;审美体验,感知全文,才能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