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珍珠>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解读.从作品的素材来源可以发掘出它所蕴涵的印第安人神话成分及其象征意义;把它当作寓言,则可读出它所阐释的老子学说;探索作品的哲理,则可发现它与<科蒂兹海航行日志>一样都植根于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乔伊斯的作品当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一部.但目前国内尚未有研究系统探讨该小说与成长体小说传统的关系.由于<画像>从主题和形式上为乔伊斯的后两部作品做了开拓性的尝试,不少评论将其看成是告别传统的标志.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不仅是一部"开疆拓域"的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对欧洲成长体小说传统既有传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史诗,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不仅从题材上去认识其伟大,更是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储望华是一位著名的旅澳作曲家、钢琴家,他将自己的音乐实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借鉴西方创作技法并使之民族化,并且将个人独特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突出表现了他作品浓郁的中国民族化风格.<春江舟影>钢琴曲,从它的曲式结构、创作技法、标题性音乐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文化等方面来看,这首作品具有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建仓 《红领巾》2004,(4):121-123
&lt;看不见的人&gt;是现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一部以现代人寻求自我为主题的现代寓言小说.而蕴含在这部小说各个层面的象征,有力地深化了这个主题.“个人化“的象征体系是作品的最大特征,如结构象征、人物象征、视觉象征、身份象征以及语言层面的诸多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6.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传统主题的解构、寓言文体的改写、互文与反讽的运用,使戈尔丁的<蝇王>具有了超越当时审美经验的崭新元素,成为一部具有后现代萌芽的寓言杰作.  相似文献   

7.
爱欲与自我:《另类戒指》中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以色列文坛颇具影响的年轻女作家柯利尔·津萨贝尔的成功之作<另类戒指>是一部从激进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突显的女性创作,小说通过当代女同性恋话语充分展现了她们的爱欲与自我,在主题上表现出明显的颠覆性和严肃性,关注性剐问题,质疑传统的性欲观,质询现存社会问题,体现了当代女作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批评.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正确理解当代女同性恋话语、认识女性、性别解放运动的新的意义可更好地把握当代妇女创作动向,解读她们作品所体现的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人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德国作家笛米特·伊求的系列故事<拉拉与我>是一部受人喜爱,颇有影响的作品.作者采用独特的叙事方法,以幽默的笔触表现了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世界.文章力争从叙述方法、作品的幽默风格及其双向的教育导引功能对之进行探讨,从而肯定了作品所展示的儿童世界的独特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金童玉女”是作者依据中国传统观念所塑造的两个同源异质另类的双胞胎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性格特征。从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来看,金童、玉女分别象征着作者人生中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现实层面与理想层面;从文本展示的文化背景来看,金童玉女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所生下的怪胎;从文本中充斥着的神话寓言因素来看,金童玉女的命运分别代表了父亲的死亡与女神的再生。  相似文献   

10.
张炜的《九月寓言》是一部内向性的、极富精神内涵的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中流浪、奔跑、小村、野地等一系列意象的分析,从三个女孩子的人物命运切入,对大地的叛逃与守望的精神内涵做了进一步思考,从奔跑的意象、对土地的坚守两个方面来解读张炜所坚持的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在当代文坛上特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的《受活》运用怪诞的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对生命的本源意义和主人公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描摹和展示。但在反复推演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的同时,又借助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乡村乌托邦图景的巨大诱惑力,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启迪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其间既有苦涩也有幸福,使置身中国广大乡村之外的我们,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受活、以荒诞的心理阅读《受活》时,也会感受到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的模糊映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上有不少与我们今天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具有一致性。我们的集体主义教育要以具体分析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中封建过时的东西,借鉴和继承其普遍合理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代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推动社会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形成,营造良好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国,中国艺术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文献的编撰与当时中国政治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刘熙栽的《书概》是我国书画艺术文献编撰史上较成功地使用阴阳辩证手法编撰的典型范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体例严谨、写作手法高妙,处处体现出尊魏卑唐、倡变求新的价值取向。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开了书画典籍文献系统分类之先河,渗透着很强的观念因素,使得本属于目录学著作的《书画书录解题》一书,深含思想观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为家庭观念和家族制度的渐微变革提供了历史条件。西方文化的东渐、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批判、辛亥革命的冲击、民初政权的渗透、阶级的分化,对以家庭和家族为基本单位的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如火如荼的各种运动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家族制度的走向不断发生着变化,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但是,这些变革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速度和广度又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它是一种渐微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以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为例,评析了历史学领域中新兴的文化研究取向的特色与不足。该书采用的时新的文化分析思路,源于历史学与后现代思潮及象征人类学的联姻。在分析传统中国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现代化变迁时,这一思路显示了独到的阐释能力,从而揭示了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进程当中极少为人注意的负面效果,也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启鉴。同时,这种文化研究取向也留下了三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即文化阐释与理论模型建构的关系、经济因素与文化变迁的关系以及国家政权内卷化在文化时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儒学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时间里起着类似于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各阶层在文化或观念上的认同来实现的。要达到这种认同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就儒学曾为全民认同所具备的历史条件而言,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可为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波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导论(第二版)》为读者探究中国古代教育名著中所出现的逻辑错误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仅《论语》、《孟子》、《荀子》这三部中国古典教育名著,就分别出现了“因果倒置”、“论据与论题没有必然联系”、“论据不足”的逻辑错误。这些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他运用现代英语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巨著以现代英语为载体,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历史风俗长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浸透了中国传统巾帼的神情风韵;一个"道"字更是力透纸背,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成为牵引众多事件和人物的主线.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巨史宏篇之中有着无数关于人类美好未来的设想和生动描绘。这些憧憬、理想与当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历史的联系,其中大同思想尤为突出。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的宝贵资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启发与指导,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