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央视如何做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央视做评论?这个问题如果两年前提出来,可能很多做评论的同行都会笑出声来.但今年3月24号, <新闻1+1>栏目迎来了自己一周年的生日.这一年,评论界多数都知道电视媒体中有了一个<新闻1+1>,一些节目也还曾经引领舆论,这是令人欣喜之处,事实证明,只要处理得当,在央视并不是不能做评论.关键看我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2.
在央视做评论?这个问题如果一年前提出来,可能很多做评论的同行都会笑出声来。但5月24号,《新闻1+1》栏目迎来自己一周年的生日。这一年,评论界多数都知道电视媒体中有了一个《新闻1+1》,它做过的一些节目也曾经引领舆论,这是令人欣喜之处。事实证明,只要处理得当,在央视并不是不能做评论。关键看我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及特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薇 《声屏世界》2009,(5):18-19
2008年,随着央视<新闻1+1><今日观察><我的今日之最>等众多新型评论节目的开播,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开播兴起的第一轮新闻评论节目热潮后,迎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第二轮高潮.  相似文献   

5.
3月27日,央视《新闻1+1》节目评论哈医大医院杀人事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许多媒体转载时,标题都用原题《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这不是耸人听闻,是对我们媒体人的提醒.  相似文献   

6.
《新闻1+1》是央视媒体开办的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纸媒的新闻评论相比,《新闻1+1》对政府和广告商的依赖更小,对社会问题监督力度更大。与网络媒体相比,《新闻1+1》的评论更权威、更客观。本文主要从《新闻1+1》的选题来探讨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以进一步发挥新闻专业媒体的优势,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众日报观点版新闻时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编辑,谈点感想. 当时对秀岭这篇稿,就像编其他稿件一样,并没有给予格外关注.评论"兹事体大",不小心就会翻跟斗,所以,对每一篇评论,自己从来不敢马虎,从立论到逻辑.哪点不合适都过不了关,不会对哪篇稿件高看一眼,也不会对哪篇稿件低看一眼.  相似文献   

8.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09年4月13日上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一文,被评为评论一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评论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一是故事讲得精彩吸引人.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写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人.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27日,改版后的央视<朝闻天下>闪亮登场,在当天的节目中,<中国经济导报社>新闻中心主任杨禹以央视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与节目主持人就当天新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根据CSM的监测数据,新版<朝闻天下>7月27日至8月6日的平均收视率较今年同时段平均值提升28%.[1]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它的每一项改革都对我国传媒业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电视评论员杨禹的出现势必将引发中国电视评论节目的新一轮革新热潮.  相似文献   

10.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近来央视的节目,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有一套>、<我要上春晚>,<对手>等一大批新栏目和观众见面.其中央视一套的变化最为显著,无论编排还是栏目,几乎都焕然一新.按照惯例,央视的节目每隔几年就要进行改版,但这一次,不是一次鲁通的改版,而是一系列制度性的变革带来的结果,其后续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创立的<焦点访谈>栏目作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起点,在经历了1999年8月凤凰卫视开播的<时事开讲>之后,一直到今年3月新开播的<新闻1+1>,电视新闻评论已走过了15个年头.  相似文献   

12.
央视<面对面>栏目上有这么一段话:我们相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话语的控制、话语者和话语参与者如何顺利的完成话题,是节目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而话题控制理论就是主要用来研究处于主动地位的话语者如何控制处于被动地位的话语参与者的话语选择,换句话说话题控制是对会话原则的运用和把握.本文基于这种话题控制理论,选取了央视<面对面>作为分析对象,对新闻访谈类节目的话题控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奖,是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2009年撰写的评论<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获得一等奖.这是大众日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做新闻,不断推进评论创新的具体成果. 酝酿一年的"小文章" 获奖文章是个只有1000多字的"小文章",写作时间也不足一天,但调研与酝酿的过程,却用了一年多.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备受瞩目的央视新闻改革以日新月异的态势陆续推向台前:在央视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与<朝闻天下>和<新闻30分>等作为单个栏目的面貌变化相比较,央视4套以<中国新闻>为统一品牌的改版更具启发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22):22-25
<正>作为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第一位特约新闻评论员,杨禹当前备受国内外关注。几年来,央视多数重大时政直播中均由杨禹担纲新闻评论,出镜栏目包括《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环球视线》《共同关注》《焦点访谈》《中国新闻》《今日关注》等。10月26日,记者在成都对他进行了专访,就新闻评论、记者成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央视与自媒体不是"上风"和"下风"的关系记者:考察你的从业历程,2009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节点。这一年,你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多元化时代,人们对许多问题的判断标尺、价值观念正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亮出主流的声音,切实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新闻1+1>作为主流媒体的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在议题选择、舆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方面履行着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同时体现出新闻人应有的新闻态度和社会精神.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央视新闻频道的晚间节目悄然"变脸",央视新闻频道基本已完成大换血.这是一次"从头到脚"的改革,早间的<朝闻天下>、午间的<新闻30分>,再到晚问的<共同关注>和<东方时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版面编排形成了以24档整点新闻为龙头,以新闻的深度报道 和新闻性专栏为重点,以每15分钟一分性速密集投放的<新闻快报>为特色的整体编排模式.  相似文献   

18.
赵振宇 《今传媒》2007,(10):14-14
设立"评论记者"的现实依据 1995年,中央电视台设立新闻评论部,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创新.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以央视命名的"央视论坛",更为中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了生机.但是,央视论坛在自己的实践中越来越背离了自己的宗旨,终于在2006年的新一轮改版中被取消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9.
"<央视论坛>是2003年5月1日开播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一档纯粹的评论性栏目.它不采集新闻,而是对各种媒体提供的新闻事实中最引人注目、最具谈论空间的内容进行评论、分析和解读.在新闻频道中,它的功能相当于平面媒体的'时评'或评论员文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栏目的追求,那就是--透过现象说本质."  相似文献   

20.
"重视譬喻吧!热爱譬喻吧!精心构思譬喻吧!让我们向古今中外的文学宝库,以至于从群众的谚语、科学家的格言、新闻记者的精彩通讯中注意学习不同凡响的譬喻吧,更好地培植语言艺术中这丛色彩缤纷的鲜花吧!"秦牧多年前发出的召唤今天又有了新的响应和实践者.吴庚振、要清华所著<喻巧而理至--比喻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一书,论题新颖,分析透辟,是一部功力深厚,颇有创见的跨学科的学术著作.该书对丰富新闻学科的学术底蕴、指导新闻评论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