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寒人的政治地位的上升,寒人掌机要是魏晋南北朝史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本文就南朝寒人政治地位的变化情况、变化原因以及变化的变动性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芳仪 《文教资料》2010,(5):112-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在朝政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寒人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打破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关于寒人武夫进入仕途这方面,过去较少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南朝梁陈时期寒人武夫的人生经历,总结归纳出他们直接进入仕途的三种途径.并指出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凭着过人的才能,可以造就个人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南朝时代的幼王出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王出镇是南朝历史上产生的一独特的政治现象,具有反世族政治的色彩.客观上它是南朝政局动荡、皇权移换迅速的产物,主观上则蕴含着南朝君主企图抵消世族政治、提高宗室地位、加强皇权的动机.在风云变幻的南朝政治舞台上,在纵横交错的统治阶层内部斗争中,出镇幼王既是皇权倚重的筹码,又往往是胜利者祭坛上的牺牲.它诞生于南朝政治,又给南朝政治带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朝寒人势力在政治上的兴起,文化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是其重要因素。自永嘉之乱,来自北方的门阀士族大多迁徙到江南地区,北来门阀士族对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江南地区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寒人也从中受益,南朝寒人兴起也正是门阀士族对江南地区文化开发的重要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南朝寒门、寒人虽巳在政治上崛起,但入政后。普遍表现出种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首先是入仕发迹的“侥幸”心理;其次是“自视犹不敢与世族较”的自卑心理;再次是贪婪粗鄙的“暴发户”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南朝社会门阀观念仍然十分强大,使入政的寒门、寒人无法摆脱其影响,只得将自己定位在“士庶之别”的社会习惯观念之中。同时南朝士族虽巳衰落,但其势力足以遏制来自外界力量的撞击,加之寒门、寒人本身在出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难以形成政治心理上的群体整合,自然比较士族来说要幼稚多了。  相似文献   

6.
南朝萧齐时中书省所属官吏主要有中书监、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三者在地位和权力上都有很大差别,且随时代的发展而有变迁,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同时,这种地位与权力的变化还反映了当时士族衰落、寒人兴起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7.
晋宋之际,寒人力量崛起,也给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讨论寒人与文学的关系之前,有必要了解寒人一词的内涵和使用范围。大致说来,寒人和寒士是指其先辈——特别是父祖辈无显赫社会地位,而使子孙无晋身之资者。寒素一词,西晋时荀组曾认为:“当谓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包括门之寒和身之素两个义素,南朝时这个词用得不多,有时便同于寒  相似文献   

8.
吴兴沈氏与刘宋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沈氏的出现是江南士族正式登上南朝政治舞台的标志,在刘宋强化皇权的斗争中,沈氏人物沈演之,沈庆之,沈攸之我不置身其中,而沈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由最初的君主私人亲信的身份向“王朝之臣”转化,南朝四代,沈氏累世贵显的地位由此奠定,沈氏家族的崛起与南朝皇权政治的复归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南朝历史中南方因素的加强。  相似文献   

9.
南朝四代历史人物的地域分布特点如下虽然各朝分布的省区数量比较接近,但每省区拥有的人物数量却极不均衡,更为突出者各朝的人数分布呈明显的高聚集性特征;具体到各省区,其人物大体上都是以零星分布为主,仅少数地区呈密集型分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家族政治地位、区域文化、移民等重要因素,也与区域政治、经济控制的加强有关.据此可知,南朝四代政治力量地域分布的特点是南方政治力量不断上升,但南方政治力量始终弱于北方.  相似文献   

10.
南朝四代历史人物的地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虽然分布省区的数量比较接近,但每省区拥有的人物数量却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各朝的人数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高聚集性特征;具体到各省区,其人物大体上都是以零星分布为主,仅少数地区呈密集型分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家族政治地位、区域化和移民以及区域政治、经济控制的加强有关。据此可得,南朝四代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的特点是:南方政治力量不断上升,但南朝南方政治力量仍弱于北方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1.
赵翼《二十二史剳记》卷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云:“宋齐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望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依之为心膂。”赵氏提出的命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寒人与君主的关系,一是寒人与士族门阀的关系,一是士族门阀与君主的关系。本文只想就寒人自身的问题提出意见,旁及相关问题不拟细述。所谓“寒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呢?根据《宋书》、《南齐书》及《南史》的《恩倖  相似文献   

12.
刘宋以后,寒人兴起。寒人之所以能挤进士族队伍,在沈约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一万许钱",即更改籍注,"冒籍"成了法定的士人;但是在徭役的重压下,极端困窘的小民大多无力做到这一点。不过这种凋零、残破的情形却未在时人作品中留下印记,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也在某些方面说明了南朝社会的弊病。  相似文献   

13.
南朝时期,皇权政治的强化、国婚士族的先孝后忠观和皇室内争决定了国婚士族政治作用的转型;国婚对姻亲士族门第存在双重作用;南朝外戚政治虚弱,不具典型。南朝国婚士族种种表现反映了门阀士族的相对衰落。  相似文献   

14.
承西晋末年之乱,东晋南朝的流民问题格外突出。这些流民来源有二:北民南迁和东晋南朝内部流民。为解决流民问题,南朝政权或遣返流民,或赈恤灾民,或侨置郡县,或实行土断。流民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侨居江淮之间的流民武装构筑了东晋南朝南方的安全屏障;北方流民构成了东晋南朝政权的支撑性力量;流民也促进了门阀势力的壮大,巩固了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相似文献   

15.
张敬儿、王敬则为南朝宋齐时期两个较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他们在政治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别。所谓“相通”,在于他们同属“伧寒”阶层,具有相近的社会气质和政治经历,他们争取政治地位的奋斗经历,也正是南朝伧寒武人奋斗历程的缩影。张、王二人在政治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入仕途径及参与政治方式的不同等方面。当然,作为政治人物,他们之间也存在矛盾和争斗,这种争斗又是京口和荆襄两大武力集团此消彼长关系的曲折反映。张、王政治生涯的异同,并不仅仅是他们个体的经历和体验,而是具有普遍的时代性意义,即他们在政治上的沉浮荣辱,乃是南朝伧寒武夫跋涉在政治旅途上所必然要遇到的风雨坎坷。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朝的世族统治,是以对国家权力中心的控制而实现的.世族对权力中心的作用方式,则主要有控制皇位的更替、控制议政决策、控制行政权等等,这些方式的交替、综合运用,使世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获得合法性、稳定性.研究世族对权力中心的作用方式,对系统探讨魏晋南朝世族政治的运营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都与皇权政权密切相关。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走上了与门阀士族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并服务于门阀政治。然而,皇权一直对它顽强地发挥影响与作用,并最终在皇权的作用下不得不走向衰微。魏晋南朝时期,尽管门阀大族努力经营自己的政治模式,但皇权政治仍然是社会历史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历来研究南朝寒入的兴起,多注意晋、宋之际寒族武人以戎武崛起以及宋、齐、梁时寒人文吏的政治活动,而往往忽视这一时期寒入的另一翼——地方豪强——的兴起。对此,史学前辈陈寅格先生曾在《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作过深入地研究①,并告诉我们这一问题对于南朝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陈先生所说偏重于南方的民族关系,使许多问题虽然提出,却来不及做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在陈先生所论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学习体会,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仁。寒人的崛起,是南朝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作为寒人中重要的一翼—…  相似文献   

19.
南朝典签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前期典签为刺史自辟之属吏,在州府内处理文书事务,职权地位卑下;中期典签由皇帝任命,监察州府以制刺史之权,是朝廷与州府沟通的重要政治通道,为特种监察官,职权地位隆盛;后期典签不再充任朝廷与州府中间人的角色,职权地位走向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颜延之是南朝名噪一时的大作家.从政治环境、文坛风貌、家族渊源、友人交游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探求颜延之文学作品风格的成因,对进一步了解刘宋乃至南朝的文学发展及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