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西禅宗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独特的佛性理论不但是佛学中土化的历史产物 ,同时也是“中华禅”形成的重要标志。从文化层面剖析江西禅宗佛性论的形成过程 ,相信必然加深人们对禅宗本质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尊重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那么,何谓“体验”,如何“尊重”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体验的涵义体验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主体把自身当成客体,从而获得关于客体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体验包括心理体验和实践体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常以心理体验为主。心理体验,指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做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所处的环境、立场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二、尊重学生体验的几个误区及对策1.曲解“尊重”———偏离主题不指正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3.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脉,在教义、教理、修炼论悟及传授方法方面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禅宗认为要证得佛的境界“求人不如求已”,应当不假外求,深入自己的内心去体悟。  相似文献   

4.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其观点和思路很大程度上源于禅宗学说。“童心说”中最为关键的三个问题,即何为“本心”?为什么反对“闻见道理”?为什么主张“无人不”?都可以在禅学中得到相应的解释。但是,禅学也并非“童心说”的唯一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5.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是针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提供的一种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它旨在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却不主张对学生加以指导;它的目的是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却不主张乱开“药方”、滥施“治疗”;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却不主张“好为人师”、“诲人不倦”;它需要辅导教师具有同感和同理心,却不主张纠缠细节问题、同情安慰;它要引导当事  相似文献   

6.
禅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它把心性作为理论基石。心的内涵涉及到审美本体论。在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的过渡期中,北方禅宗以心为根本的思想,已使禅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内在的感悟倾斜,从而将禅修行变成了纯粹的心灵体验,这是过渡的第一阶段。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方禅宗提出的“即心即佛”的命题,则是过渡的第二阶段。他们把心性自觉、心灵体验提升为自心自悟式的刹那间的自我肯定,但他们却未摆脱人性与佛性、污染心与清净心的二元分别。而南禅发展到马祖道一的阶段,他在继承“即心即佛”和般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般若空观的原理,认为“即心”即被心缚,“即佛”即被佛缚,把“心”、“佛”都视为空的。为了防止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著,他最后提出了“非心非佛”的命题,让心灵回到那“空诸所有”的恬明之境——诗意栖居之所,放射出人性美之光。因此,可以说从慧能的“即心即佛”到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的转换,展示出南宗禅学及其美学思想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几乎所有被誉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在禅宗哲学中都能找到原型。对两个文本的互读,可以揭示出存在与佛性、明心见性与存在的去蔽、存在的循环与禅思无住、语言的遮蔽与敞开和“以心传心,非关文字”、存在的领悟与禅宗的开悟等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说,禅宗哲学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的原始形式,海德格尔思想是东方远古人生智慧的现代表达。  相似文献   

8.
佛性问题是佛教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牛头禅与慧能禅在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上存有重大的分歧。牛头宗秉持其虚空即道的理念,主张无情有佛性;而慧能禅则坚持以人为本,主张“无情无佛种”,否认无情有佛性。两者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哲学对佛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文化佛教宗派。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禅宗由中国传入日本。从而影响了中日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使得中日文学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意境。成为中日众多文学形式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禅宗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著称于世,主参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见禅宗是以参究的方式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的。一切自本心生,全由心灵的直觉体验去感受。禅宗的这种在不可思议处思议,在过于玄奥处领悟,思维常…  相似文献   

10.
原始佛国是冷漠无情的世界。佛教主张出家不认家、断绝“七情六欲”、“四大皆空”,不讲忠孝,也不尊重人的肉体,而向往的是“彼岸的天堂”。佛性的神秘,佛像的威严,佛教信仰的约束、佛教律令的桎梏,天堂、地狱的诱惑与震慑,使佛国世界充满了“远离凡尘世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种理智、冷峻、无情,甚而恐怖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2.
章辉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106-109,121
默照禅和看话禅是南宋的两种主要禅法。二者的理论都以除束缚、得解脱为目标,崇尚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与现代休闲美学思想相契合。前者以打坐为工夫,倡导合守默静坐与般若观照为一,以获得圆通自在的休闲审美体验。后者反对僵死的静坐,主张从公案中参“活句”,明生死大事而得解脱;又反对避世的态度,主张佛儒教义不悖,更显心态圆融通脱。在禅法实践上,二者都摒弃理性思维,反对责求速效,重视从容之美,对当代人的休闲生活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禅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思想现象,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文人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绘画语言形式上讲,它促成了文人画风格的诞生和南北宗画风的分离;从绘画题材上讲,它促成了山水、花鸟等自然题材在画坛上的传统地位;从绘画批评机制上讲,它左右了社会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禅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艺术的本质是一种体验,艺术直觉所把握的是一个感性世界.但在思维方式上,禅宗的“悟”对艺术直觉有着强烈的影响,艺术直觉与禅宗的“悟”有着一种天然的交织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过去很长时间的传统研究认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儿童与成人通常倾向于对直接经验作简单的思考,几乎不去试图解释和探究别人通过研究所概括、总结出的理论。然而,最近国外的研究却表明,学龄前儿童具有不为人们所了解的探究能力。这一研究关键的发现是幼儿对于未知事物具有一种先天的思考探究能力。由此推论,那种关于早期学习应该基于儿童自身直接经验基础上的说法很可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禅宗哲学预设“空”为绝对理念,以消解人的执着之心来超越所有的人生痛苦,这当中体现出了一种同于后现代哲学通过消解问题本身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不同的是,后现代哲学在极端化的消解当中走向了虚无,而禅宗哲学则以“空”走向了超越和现实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东方化中的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雪国》创作的影响分析,认为禅宗理念不仅为川端康成提供了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独特视角,而且也形成了他独特的叙述模式和叙述话语,禅意与诗心形成了川端康成独特的创作个性,并使他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审美体验的本质的几种观点,认为以“自由”和“生命”这两个概念来界定审美体验的本质都有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审美体验的本质是“超越”,只有“超越”这一概念才能最深刻、最充分地揭示审美体验的内涵,因为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超越”一词的含义比“自由”和“生命”更丰富、更宽泛,它既包含了“自由”和“生命”的双重含义,又超越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9.
人体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人们对人体的看法和理解各不相同,艺术与人体的关系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艺术人体对我们的生活、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思考,在艺术人体的审美观中体现了无可比拟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udden enlightenment sect of Chan (or Zen in Japanese term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in China. To unravel Chan’s educational import, we analyze its aesthetic features through a Western lens in order to highlight significant aspects of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Using connections, risk taking, imagination, sensory experience, perceptivity, and active engagement, a six-theme framework in the Western aesthetic education literature, we summariz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specifically facilitates learners to be actively engaged and connected in their learning and modestly facilitates the learner’s sensor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We argue that Cha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do not enable learners to take risks or to become overly perceptive. These aesthetic features might make Chinese learners more able learners in a lecture-direc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ineffective learning in Western teaching and learning discourse. Lack of risk taking in Chan tradition might relate to the lack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China, which still needs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