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的考察和评价,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后果,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目标和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不断的减少,为了更好的利用好当前的土地资源,我们必须要对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准确的确认,并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要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测绘技术十分重要,特别是现有的测绘新技术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提高了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袁野 《华章》2013,(27)
农业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关键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早在七十余年前,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就已开始探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他从分析农业土地资源之特性入手,进一步阐述了民国时期我国在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利用农业土地资源的措施与对策。这一思想对今天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传武 《地理教育》2011,(10):19-20
“土地资源”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土地是立国之本”,选用“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渐进层次的标题,表述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存在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时,应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角度,结合区域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全面考虑,对促进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区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同其他资源相比,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人多地少、土地需求量大等城市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现象,这成为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快速发展的缩影,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其今后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农村住房消费热引起的多占耕地、盲目建设开发区、耕地整体素质下降、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等及其成因基础上,针对我国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且不断减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稀缺性资源,持续利用更为重要。我们所要求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既要求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取得平衡,勿使土地负担过重,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又要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块土地,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矿山资源的开采活动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矿山土地问题,而土地复垦成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因此,研究矿山土地复垦制度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矿山土地复垦制度的不足提出了予以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8—2015年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事粮食生产的从业人数越多,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越少;粮食单产水平越高,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量越低;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对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市场化政策、加入WTO政策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应当坚持"立足国内供给,适度进口调剂"的方针来指导我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战略制定,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打破单一的粮食贸易结构,实施粮食贸易品种多元化战略,促进粮食进出口良性发展;二是利用其他耕地丰富的国家为我国进行粮食生产,降低对国际粮食供应的依赖,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短缺;三是根据粮食虚拟土地进口的启示,实现我国境内粮食虚拟土地的异地调动,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PS教学呈现出显著的"测绘化"倾向,GPS在土地资源各业务领域应用的教学安排极为薄弱,阻碍了其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如何以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为导向安排GPS教学,是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本文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PS教育应强调实用性,具体包括:GPS与土地利用调查和动态监测、GPS与地籍测量、GPS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GPS与土地整理等,并以此为依据重构了土地资源管理导向的GPS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 ] 1 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构成特点 ,主要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 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能力性目标 ]正确阅读地图、图表的能力。[思想性目标 ]通过学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知识 ,要树立依法用地、合理利用土地、保护现有土地的意识 ;同时加强我国现有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二、教学重点 :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2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三、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四、教具准备 :把课文中的插图描…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滞后,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流失,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土地资源浪费和后备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致使土地资源既未保质更难增殖,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态势,提出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实施土地资源管理市场化、法制化、科学化和土地管理人员素质优化的系统对策,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土地的立体利用越来越普遍,土地空间利用纠纷也相应增加。土地空间利用权是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与新型的财产权。我国物权法仅对建设用地空间利用权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应完善空间利用权的种类、空间利用权的取得方式、空间利用权的空间范围以及空间利用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15.
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都是大自然留给所有生灵的宝贵财富,我们都应该去好好珍惜。其中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对土地的利用,要提高利用率,实现高效利用。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研究有效的、合理的利用方法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土资源通常被认为“地大物博”,所以好多人都认为我国资源十分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这个观点,我国资源就出现了盲目发展的情况。但是我国土地结构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很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对此我们应该优化国土资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陆静 《地理教育》1998,(5):13-14
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我们应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地理教学内容和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在进行土地资源教学时,可以通过学习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中山地多,平原少,人均占有量不足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只占世界7%的中国,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而必须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项基本国策,并且改良沼泽地、盐碱地以及其他一些贫瘠的土地,同时,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而且当前全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无论是从保护土地资源,还是从城市发展和城市土地合理配置的角度,土地集约利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质量下降、土地生态退化问题,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尊重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推行土地伦理。土地伦理是传统人类中心论与生物中心论的有机融合,既是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我国土地伦理实践的一系列途径包括:改变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加强土地伦理的理论研究,强化土地伦理教育,推行土地养护运动,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实施西部大开发是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发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和合理利用,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从而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中,必须遵守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