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藏高校推进创新教育、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面实施创新教育体系,着力培育特色专业的"特色",形成专业比较优势,并提出从系统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创新教育的制度环境建构和创新教育的实践环境建设、实践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西藏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科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本文在探讨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两者的现实矛盾,提出了高校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六大策略: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强调前瞻,提高针对性;多科交叉,加强综合性;注重效益,质量为本;精品理念,特色取胜;面向世界,强化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3.
民族高校肩负着培养民族地区专业人才重任,具有民族特殊性,笔者在分析西藏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和西藏学生现状基础上,给出西藏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原则与思路,即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定位要符合西藏生源特点和西藏单位对人才技能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索大类招生、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为主体、强化软硬件建设及多元化、多指标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西藏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以来,西藏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全国其他高校思政课建设同步,经历了恢复建设,注重特点、拓展建设,凸显特色、深化建设,特色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就。西藏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步调一致,独具特点;由表及里,充实提高;目标稳定,举措多样"的特征,其为提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人才、维护祖国统一与西藏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其也面临着学科建设相对滞后、教师队伍素质不强、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等困境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西藏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更好为西藏经济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西藏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藏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本文分析了西藏高校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西藏高校规划学科建设要顺应学科发展趋势、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符合西藏高校发展实际的三个基本原则。并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西藏高校实际,提出通过抓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建设、强化地方特色,推进西藏高校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要遵循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原则,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改进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深化专业建设改革的措施,有助于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西藏特殊的历史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西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资源。西藏红色资源能够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丰富教育方法。因为贴近西藏区情还能提高对西藏生源大学生的吸引力,也具有较强感染力。将西藏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红色旅游内容的社会实践之外,西藏高校应依托互联网等新科技创新性利用西藏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采用《西藏地区师范生专业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西藏高校培养的公费师范生的专业满意度进行实证调研.结果表明,在西藏高校就读的公费师范生的专业满意度水平总体不高;在年级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受外在影响因素较大.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学校应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志愿指导.  相似文献   

9.
高校计算机专业正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给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为应对挑战,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结合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有特色、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广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其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课程设置尚不完善.建议找准培养目标定位、突出专业特色;拓宽课程口径、增强社会适应性;强化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性,可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通过对2011-2018年间广西产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相关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中低端人才供给过剩、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偏低、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错位等突出问题。需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程度,作为"需求端"的产业界要真正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全过程,作为"供给端"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多元需求,走特色化专业建设道路,建立起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有效对接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开放大学专业建设与产业集群存在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两者的属性与特点所产生一定的内在机理。面对社会产业集群化的外部环境及大学内部生存发展的需求,我国开放大学有着专业集群化建设的双重动因,并逐步成为新时期开放大学专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专业集群化建设过程中,将适应性、协调性、发展性的原则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加强专业集群化建设需要注重特色专业建设,带动集群化发展;依托科技平台,构建专业集群化服务体系;创新专业文化,提升专业集群建设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教育的专业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专业” ,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基于此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结构与布点、特色专业的建设等 ,都应该适应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特点 ,努力建设一批具有高职特色的优势专业  相似文献   

14.
新办地方性高校要在现在和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办出特色是一个必要前提,而办出特色的基本途径是建设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特色专业。新办地方性高校尽管在办学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但并非不能建设特色专业;这种专业建设上的空白状态可能恰好是其建设真正特色专业的优势。新办地方性高校建设特色专业应当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办学定位;在此基础上,正确识别、遴选特色专业;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并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特色专业教学的需要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旅游新业态崛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旅游产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有必要探索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建设的"社会适应性"变革。从社会发展、学习者需求、学校定位、学科专业自身发展规律等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在充分参考并分析普通本科及高职院校专业适应性相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构建该专业社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特色专业的定位和功用、特色专业建设的培育和专业认证等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应总结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得失,特别是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方面的差距,科学制定专业标准,逐步开展专业认证,从而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表演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追求的日益丰富,社会对高素质戏剧表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地方院校表演专业要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其关键是制定体现表演职业特点的专业质量标准,推进基于表演职业需要的特色课程建设,强化教师—演员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具有现代化水准的表演实训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与规划布局及特色优势专业的建设等几方面问题的探讨,提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走向,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分析公众需求领域,并妥善处理专业建设中稳定性和灵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办学特色、有利于在专业建设中起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利于突出体现办学功能;要结合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实际,择优遴选特色专业点;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着力培育特色专业的"特色",形成专业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各项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按照适应性、前瞻性、灵活性的原则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定位;关注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和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以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切入点,建立专业自我提高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