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价值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遍及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文章以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价值网;个体心理形成的音乐审美价值的不同因素;社会文化心理制约下的音乐审美价值,简要地论证音乐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价值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遍及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文章以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价值网;个体心理形成的音乐审美价值的不同因素;社会文化心理制约下的音乐审美价值,简要地论证音乐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音乐作为独特的艺术部类,其本质是审美的。音乐审美价值与音乐审美属性密切相关。音乐审美属性与音乐审美作用下的功能系统相对应。音乐审美的功能是一个多义系统,它以音乐审美属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因素的交融,是音乐审美的思维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音乐欣赏及其审美的社会价值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拟在充分阐述音乐审美理性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探讨音乐审美的社会价值及其对当前素质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新的音乐教材逐步进入实质性的教学实践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将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置于音乐课程价值的核心地位,其原因何在?音乐的审美价值是如何实现的?音乐的审美价值在人的整体教育中有何作用?本文试从以上角度对音乐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价值愈显重要。址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审美体验价值是艺术课程价值中的根本性价值。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表现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等),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像、创造、情感);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等等,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的严重丧失。因而,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让音乐课程正本清…  相似文献   

9.
原生态民间音乐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原生态民间音乐,由于具有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因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音乐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审美价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人群中其审美价值的不同体现方式,探讨音乐审美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能提升大众的化素质。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艺术审美性质中要素之一的娱乐性视为“治身之末”,甚至有时还流露出否定倾向,在音乐审美属性与社会功用关系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其音乐教育思想上的这一矛盾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对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音乐审美中,同一首乐曲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有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反应,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的影响下,审美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情感体验、联想乃至世界观与音乐中的社会内容不相符合时,会导致音乐的倾向性功能不能得以实现;此外,审美功能的实现还取决于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而不是审美能力的单边发展,这两者必须取得和谐统一.只有当社会上追求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主流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美的社会理想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之初是以和乐的形式存在流传的,正所谓风雅兴寄,弦歌鼓舞。从对《诗经》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的音乐美不仅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方面,同时在礼乐教化、文学语言的形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音乐曲式方面都有巨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音乐欣赏课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活动,使学生体验蕴含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5.
从视唱练耳在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作用这一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高视唱练耳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地位,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价值形式是由某种价值质素“聚合”而成的特定的价值形态。音乐的价值,从本质上说是审美和非审美的价值质素在审美意义上的融合。周围社区对音乐会的多种需求和音乐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洛音乐会价值形式的多样性。其音乐不但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和其他社会功利价值。  相似文献   

17.
音乐心理教育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以及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施加心理影响并与学生自主构建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通过对音乐心理教育内涵与价值的探索,从转变角色、增强能力、提升素养、注意方法、讲究策略五个方面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期待.  相似文献   

18.
音乐作品德性修养价值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作品是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本文将音乐作品纳入德育工作范畴,通过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社会宣传价值、音乐欣赏过程的审美陶冶价值、音乐本质中所蕴含的自我教育价值的探讨,对音乐作品的德性修养价值在理论上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教学中,学习、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情操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审美教育,在教学中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木卡姆(Maqam,Makam,etc.)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从中国的哈密附近到摩洛哥的塔尔法亚,在东西长达一万二千公里的范围内,四亿多人享受着这一文化盛宴。文章提供音乐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民族音乐学思考,并根据能够找到的外文材料,对境外的木卡姆的音乐结构做了综述和说明,解释了木卡姆的术语,以便给国内的木卡姆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