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继续保持其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这是由伽利略发现由牛顿把它总结成的惯性定律.它结束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力和运动的错误观念,同时对享有至高无上威望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力和运动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使人们认识到单凭直觉的推理方法得出的力和运动关系的结论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描述力和运动的,“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并且还说:一个静止的物体,要叫它运动,即改变这个物体的位置,必须使它受力.一辆四匹马驾的车,比一辆两匹马驾的车运动得快.结论显然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对一个物体的作用愈强,它的速度就大.  相似文献   

2.
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联系起来,在实际中有重要应用。因此,在高中物理课中着重探讨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对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力学问题的基础,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基本功.所谓受力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隔离法),只考虑它受到周围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而不考虑它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本文主要谈两个问题:怎样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学生分析受力时易发生的一些错误.一、怎样对物作进行受力分析1.必须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包括两个重要内客: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三定律说明物体间作用是相互的,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一些同学分析受力时常发生的一些错误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上述两个定律缺乏深刻理解.如:水平桌面上有木块A、B(如图一)A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与B共同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分析B受力情况.有些学生认为B除了受重力、支持力外,在水平方面还受向右的静摩擦力,才使B运动.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缺乏理解的表现.B在水平方向运动状态不改变,因而没受摩擦力.  相似文献   

4.
牛顿三定律是一个有逻辑联系的整体。第一定律是基础,第二定律是核心,第三定律是对第一、二定律的必要补充。牛顿三定律是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三章中的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而要把握好这个重点就要让学生亲眼看到,伽利略是通过怎样的一个实验去推翻曾经在人们的思想中存在了长达二千年之久的错误观点的。若只是给学生“说”实验,学生没有  相似文献   

6.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前置实验,其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的实验结论。但使用传统实验方法得出的数据误差很大,不利于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文中从实验的误差分析入手,采用DISLab中的力传感器、光电门传感器改进实验装置,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7.
J2 1 87型牛顿第二定律演示仪是配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的教材而设计的新型演示实验仪器。可以定性、定量的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1 仪器的结构和原理1 1 结构 :仪器主要由制动装置、导轨、小车、砝码等组成 ,见图 1所示。图 1①制动装置②刹车柄③双支脚④小车⑤导轨⑥单支脚⑦砝码桶⑧滑轮架⑨⑩拉线  制动结构由制动装置①和制动手柄②组成 ,控制两辆小车同…  相似文献   

8.
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在体育科研与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变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两类: 1.确定性关系(即:函数关系)。如运动力学中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确定性关系,用F表示作用力,a表示加速度,m表示物体质量,牛顿第二定律公式是  相似文献   

9.
“恒力牵引仪”———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新突破深圳市华侨城中学方兴一、问题聚焦原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实验,因为涉及到牵连体问题,所以只有在定律建立之后才可对实验条件“M>>m”进行解释。这样,在定律建立过程中使用“T=mg”,不仅给实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以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剖析为例,从新课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要求、物理教材编排介绍和实际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加强物理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力的测量方法综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电子系93级刘剑峰1指导教师罗星凯1现在工作单位:广西贵港市师范学校。牛顿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做好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物理角度出发,分析构件基本变形时材料的应力状态、横截面的运动情况,通过构件变形的计算公式与牛顿第二定律的比较,可得出物体运动的惯性与构件截面参数相当,构件刚度与构件变形的惯性相当的结论,从而可以解释许多工程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查阅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发现对该实验的处理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实验数据的取样太少,二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比较粗糙,误差太大。笔者采用气垫导轨实验,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则解决了上述问题,简便而精确地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相似文献   

14.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做好演示实验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手段。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中介绍的一种实验方法是 :对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施以不同的拉力 ,或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小车的质量 ,然后同时释放小车 ,通过观察小车运动路径的长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种实验方法虽然简单易行 ,但缺点是只能定性观察 ,不能定量研究。气垫导轨与计时器配合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上实现了定量研究的突破 ,多年来已经成为经典的物理实验方法。但是仍然存在计算繁琐 ,耗费课时多等不足。为克服传统实验方法的不足 ,我们…  相似文献   

15.
1改进说明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单元的内容。该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比值,舍弃了以往测量加速度具体数值的方法(虽然这一方法仍然可用),使实验探究的内容更加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本义。教材明确规定用比较法测量加速度,  相似文献   

16.
1 仪器装置图(见图1)图12 特点和用途(1)特点制作材料简单易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2)用途①研究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以及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②定性研究牛顿第一定律;③定量研究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④研究动量守恒定律。3 制作方法①取厚度约2cm的长木板制成一块长约150cm、宽约10cm的矩形木板,刨光涂上亮漆;②取长约180cm的∏形铝合金一根,用胶把其粘合到木板上(如果用钉固定,当小物体在其中滚动时会出现阻力)。把其中一端调整成一斜槽,注意斜槽的底部与板接触要有明显的分界,以利于观察。在斜槽顶端安装一可调整高度的挡板,同时…  相似文献   

17.
现行人教版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节中,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而实验正是揭示加速度与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关键。现行课本实验设计(如图1)。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中的交流是发展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明确交流主题、激发学生自主质疑、创设有效课堂提问、加强个体体验四个方面从阐述了高中物理课堂中提高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于1687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他又根据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命题,用数学严格地证明了质量均匀物质的球壳对壳内物体没有引力作用.后来,富兰克林,普列斯特利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空心带电体对其内部的物体也没有电力作用.由此普列斯特利用类比推理方法最初提出:电的引力跟万有引力一样也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遗憾的是他本人没有具体推算平方指数的偏差,但他的这一大胆的推理假设,为后来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1785年,库仑用扭秤实验证明同号电荷的斥力遵从平方反比律,用振荡法证明异号电荷的吸引力也遵从平方反比律并在这基础上模仿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总结出了库仑定律,从此电学进入了科学的行列.在科学发展史上,类似这样用类比推理方法建立新理论的例子很多.例如,德布洛意从光的二象性类比得出实物粒子二象性理论,薛定愕又在这基础上仿照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波动方程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等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能帮助从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使人们容易理解.类比推理既然是科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可以借它来建立新的概念,导出结论.例如,在静电场概念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解决了关于自然坐标系的混乱状况。弧坐标没有意义。s根本不是弧坐标,而是路程。一切质点在无穷小时间dt内均绕曲率中心作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在绝对空间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是正确的。切线和法线都无方向,切线轴的正向为速度的方向。自然坐标系的目的不是确定其他质点在空间的位置,而是为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以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