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关系是中心环节。它一方面与生产力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不仅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而且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而这后一个对立统一更加重要。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虽有直接作用关系,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列而存的第三对社会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最基本的动力。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关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构想。这些主张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史上,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孙显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于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具有能...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不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还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制约决定着前两个矛盾。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诸多现象  相似文献   

8.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就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上一章讲到,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究竟是生产方式的哪一个方面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呢?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又怎样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章所要回答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的基本现象;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晚年在许多重要信函中全面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上层建筑领域诸因素对经济基础所具有的巨大反作用,为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做出了重大贡献。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我们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以颇多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以一种强势姿态入驻人们的生活,多元化网络环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系列疑问:网络是否成为脱离实际生活空间的独立体?它是否仅仅独立于某台电脑,而不被社会生活所浸染?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相反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它使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使“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著名论断得到了新的适用,使社会“对话”成为可能,并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种更亲民、更生动的姿态走进人们视野中,而这些更易于被人们在潜意识中接受的改变,正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正视和重视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逐渐演变成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生态危机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模式之间的联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剖析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上层建筑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提出了以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遵循的逻辑为主,以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制度规范、改善意识形态等途径为辅,共同化解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生产力思想中的积极视界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中的某些误区却使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摆脱"左"的束缚。一方面,毛泽东充分肯定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深切地把握了生产力系统构成要素。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夸大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及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即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生产力思想内容丰富,毛泽东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生产力认识上的积极视界和误区,凸显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首先解决吃穿住用行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由于事物存在与交往的普遍性、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条件性,单独的因素终不能构成其存在的始基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源泉。存在者,即决定者。无论是自然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还是社会有机体的存在与发展,都不能机械的以单级因素来决定。社会的发展尤其如此,幻想以对经济路径的依赖、主体性的张扬来自发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是机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社会领域的误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既根植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而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生态最主要的因素。目前,世界各国公务员的工资和各种物质利益来源于纳税人的税赋。根据经济规律,政府不可能不断增加税赋来使政府扩编和政府人员工资无限增长。税赋征收规律,从经济上决定了对政府雇员的总量控制和工资水平控制。同时,公务员的福利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也都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是人的解放,人作为一个类得以解放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这个实现要通过一个个作为个体的人的现实的创造性的实践才能得以完成。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人的现实的本质体现着人的平等。自由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创造力量,作为主体性,它的现实就是生产力;平等作为人对自身的价值追求,作为主体间性,它的现实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矛盾得以完美解决的社会发展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的农业思想生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他不仅提出农业发展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功用,而且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关联等四个层面,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通过正确定位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整体模式和历史发展的关系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他力图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隐喻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所反映出来的复杂的洞察力。蕴含三层内涵的“生产关系”是理解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相关性的核心概念。但是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此被误读。因为没有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没有处理好历史本质层面和具体事实层面的关系,阿尔都塞混淆了多元决定论和最终决定论;艾伦·伍德则走向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统一在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中。  相似文献   

20.
亲属法作为法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一个国家有关家庭、婚姻、亲属的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制度及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方面的总和。以中国亲属法为代表的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该社会的婚姻家庭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