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拔节、开花、结果,大自然赋予其无穷的生长力量。美国教育家杜威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育即生长。""生长"赋予了教育本原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断想,学生便是那一粒生长的种子!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种子的生长是有条件的。阳光、水、空气和土壤是种子生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74):88-89
<正>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拔节、从开花到结果,大自然赋予其无穷的"生长"机缘和力量,"生长"是一粒种子嬗变的"聚变反应",种子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和土壤。若把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比喻为一粒生长的种子,则他的生长即口算能力的提高,同样也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现结合教育实践就四大要素阐述如下。一、课堂是口算能力需要的土壤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基本形式,是学校教育主阵地,数学教  相似文献   

3.
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拔节、从开花到结果,大自然赋予其无穷的"生长"机缘和力量,"生长"是一粒种子嬗变的"聚变反应"。若把儿童比喻为一粒生长的种子,则必然绕不开一些话题:生长有条件吗?生长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生长有姿态吗?生长又是一种怎样的姿态呢?生物学常识早就告诉我们,种子的生长是有条件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离不开空气,离不开水,离不开土壤。阳  相似文献   

4.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5.
开学典礼播下的是种子与期待,散学典礼播下的则是收获与展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仪式,散学典礼具有“生长与收藏”的教育要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规律。学校散学典礼要努力在平淡中开掘新奇,赋予新品格、新意义;引领学生驻足回望,积蓄前行的力量;带领学生认真告别昨天,并从今天开始,朝向更有希望的明天出发。  相似文献   

6.
叶玲 《职教通讯》2017,(10):49-52
基于对长沙市987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问卷,分析城市生长自愿融城型新生代农民工需要传授高层次绿色知识、城市生长被动融城型需要培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半途自愿融城型需要多样化绿色知识的引导、半途被动融城型需要提升综合性的绿色素质。新生代农民工绿色教育内容应包括伦理、生死、健康、生涯等生命教育;绿色生活、绿色社会等生活教育;绿色环保、绿色再利用等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尊重;生活教育赋予新生代农民工融会、贯通;生态教育赋予新生代农民工责任、义务。只有从不同的需求层面来传授绿色教育知识,才能产生真正的绿色效能,共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苏区教育,形成了一些中央苏区"法治教育"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立法,确立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二是颁布法律,保障红军和工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三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教育的管理制度;四是实施《优待条例》,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重温中央苏区"法治教育",旨在从中得到启示,真正从行动上落实中央提出的"依法治教"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生命。生命的孕育,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除此以外,还要有成长的空间,它才能枝繁叶茂。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就如一粒种子。"阳光课堂"着眼于"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和人本化的教育措施,建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规律的教学体系。着力于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知识的枝叶得到生长;着力于回归本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生长;着力于回归人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生长。生长是阳光课堂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儿童是教育的"种子",教育是培育"种子"的事业。建构幼儿园"种子文化",需要"肥沃的土壤"——幼儿园标准化质量管理制度与润物无声的物质环境创设,"充分的阳光"——伴随"种子"共同成长的教师与"种子课程"共同释放爱与精神的能量,"流畅的空气与及时的雨露"——幼儿园不同主体间的敞开与互动、理解与支持等。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与生命的独特价值,遵循"种子"的生长节律与内在秩序;同时形成与"种子"共同成长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共同价值观,夯实办园特色与内涵持续性发展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0.
《海南教育》2013,(6):1-1
<正>学校教育更像是一个生命展开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从一粒种子到大树,永远面朝未来。近来,有关上海某重点高校学生袁某因"看不起学校"而单方面退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参与骂战和笔战的人常常把矛头指向教育。的确,学校教育人人经历过,人人能言说,可学校教育到底该指向什么?学校和学生之间  相似文献   

11.
承继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思维下的若干成果,依据现实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流变,拓展原有"生长的生物性"意义,赋予它在人的发展中,在成人、成才的数学教育领域内更具有深刻的活力意义,即数学教育意义下的生长就是以文化(优秀文化)为培养基,在文化培养基上形成的具有优化选择倾向的自然向上的态势.它是由二元基本因子--角度与高度耦合而呈现的状态.当今生长数学教育是由二元基本因子--角度与高度耦合而构成了时空中的生态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2.
鞠鑫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24-127,140
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生长观",指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的过程,包括体格、智力和道德的生长。"生长自身才是惟一的道德的目的"。"教育生长观"是推动现代学校品格教育走向理性化的路径。现代学校品格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德性生长为目的,它以人的未成熟状态即人的生长或发展的可能性为前提,它的内在价值在于人的德性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外在价值在于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个体德性经验的增长带动社会经验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关边疆地区群众素质提高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文章深刻剖析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方面的特殊之处,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从长远角度提出了发展此类地区民族教育的对策。希望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加快民族教育立法的步伐,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管理上赋予教育一定的"自主权",在政策上赋予适当的"倾斜"。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口语"是高师院校中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中所包含的重要文化构成要素、尊重、平等等现代人际交往原则以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赋予了它丰厚的人文内涵;教师积极践行并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是"教师口语"中的人文教育得以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园丁隐喻     
陈坚  刘德华 《中国教师》2010,(17):13-17
<正>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园丁"被引入教育领域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种子说",即"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1]。在种子隐喻中,"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2]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师与园丁之间的类比  相似文献   

16.
对朱熹教育思想的探讨应当重视外缘研究.朱熹的心路一直徘徊于入仕从政和退隐从教之间,二者形成一个巨大张力,极大影响到朱熹的教育观念.入仕从政是儒者定位、士大夫身份和时代背景所赋予朱熹的首要使命;以道进退、学政分离、育才化俗则是退隐从教的不得已;"格君心之非"、教育立国、"庆元党禁"充分证明朱熹教育思想的强烈政治诉求,在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出入徘徊构成朱熹教育思想的底色.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教育更像是一个生命展开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从一粒种子到大树,永远面朝未来。近来,有关上海某重点高校学生袁某因"看不起学校"而单方面退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参与骂战和笔战的人常常把矛头指向教育。的确,学校教育人人经历过,人人能言说,可学校教育到底该指向什么?学校和学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人们似乎很少思考。不少人眼中的"教育"只有"教",没有"育"。如果我们把"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结果。至于学校,最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试想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有天赋异能,在任何环境下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学校教育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师》2011,(9):12-14
<正>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建议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一系列权力和优惠政策,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先行先试点。"  相似文献   

19.
法律、政府和社会意识没有赋予教育的盈利责任,"教育商业化"是政府对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设计不科学、政策不透明、监督机制缺失,政府缺位导致教育机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的视觉偏移。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教育在正确分类基础上区别对待,以及推行"教育法治"与"教育民主"制度,以利中华民族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办好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谢宇 《成人教育》2021,41(6):26-32
"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老龄化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赋予了"老有所为"新的内涵.老年教育既是赋能"老有所为"的基本途径,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老年教育赋能"老有所为",关键在于完善教育支持环境,构建"老有所为"教育基础;确立"老有所为"教育新理念,凸显"老有所为"教育价值;重构教育结构形态,实施"老有所为"精准教育;创新教育资源,增强"老有所为"教育效能;拓展服务平台,延伸"老有所为"教育空间,从而有效担当老年教育的时代责任和使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