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38页“点读练习”二的引文开头一句:(刘)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文后练习4问:“‘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一句中,有几个专名?”《教参》的答案是:“颍川:地名;祭遵:人名。”笔者认为,“军市令”也是专名。几部著名的大型工具书,如新《辞海》、新《辞源》以及《汉语大  相似文献   

2.
<正>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有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其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教材注“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不仅教材这样认为,一些著作也持此观点。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的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第21页:“像蓬草一般随风而去的轻舟。”黄山书社2007年出版的范英豪《李清照诗词选》第52页:“蓬草似的轻舟。”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第955页:“‘蓬舟’,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4.
《苏州园林》第五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在一些学习指导、地方性考卷中,都出现过此句中“这”指代什么的问题,答案都是: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有阅兵式的道旁树。 (令此答案为 p, p的否定句为 q)。   先分析一下答案的得来过程。冒号的用法:“用在注释与被注释之间。” (据《中学教师实用语文辞典》,刘家桢主编,北京科技出版社, 1989年 7月,第 145页。 )据此,原句即是一个倒装的因果复句。这样,可以把原句理解为:因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远林 《阅读与鉴赏》2007,(2):79-79,49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佳作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加以使用。笔者却对教科书(包括新版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过去的四年制人教版教材)的一处注释,心存质疑,颇值得推敲和商榷。鲁教版教材第117页的注释29为“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原四年制人教版的课本第113页注释14中解释“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可见,二者都将“背”解释为顶部,“船背”即船的顶部。在《教师教学用书》课后的“有关资料”中也认可这种解释(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有相同解释,只是页码不同),第151页中摘自《课文分析集》(隋树森著,广东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6.
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233;”。而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的注音为“xi&;#225;”。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入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4页注释18是这样解释“渺沧海之一粟”句的:“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二)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页对“渺沧海之一粟”句及“粟”字均未作解释。(三)《古…  相似文献   

8.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此句应该怎样释义理解?《语文知识》(2003年第4期第48页)刊登了《“歌台暖响”释义辨析》一文,该文作者是从“句法结构”上来分析的,认为:“这是一个由两个并列分句组成的复句。”并将此句译为“歌台由于歌乐声喧杂而变得温暖,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舞殿由于舞袖飘扬而变得寒冷,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如此释义理解仍有瑕疵,同教材注释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理解一样,都没有摆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1308页,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对该句释义…  相似文献   

9.
新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63页至264页是关于二重复句的知识。其所附练习题答案中,有两处错误。一题第五小题是一个复句:“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对这一复句的类型,答案是“假设”。这是十分明显的错误,正确的答案应是“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夷款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本第 10页上有一注解 ,将魏源《海国图志·序》中的“以夷款夷”解释成“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笔者认为这里的“款”不能解释成“接待” ,而应通“叩” ,可以解释成“敲”或“击”。现将意见阐述如下 ,以就教于方家。首先 ,“款”字解释成“叩”、“敲”、“击”是一种常见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实用汉字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年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897页上都不乏其例。《吕氏春秋·爱士》中有“夜款门而谒”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款关请见”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有客款柴扉 ,白云巢居子”…  相似文献   

11.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论语·先进》中记录子路谈志向的一段话。对其中“方”这个词,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解释是“礼法,义理”,句中翻译为“大道理”。朱东润先生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是:“方,指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过的一本《中学古诗文浅析》的解释是:“方,道义的方向”。这是从朱熹的《四书集注》中“方,  相似文献   

12.
王利平 《语文知识》2003,(12):32-3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75页《闺塾》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教材把“潇洒”释为“整洁”。这种解释实不多见,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发现此注有误。  相似文献   

13.
姬昀 《语文知识》2003,(4):42-43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有一句“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是深入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句。其中“造化”一词是个关键词。词义解释正确与否,是能否准确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所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中对“造化”作了注释: “指自然界。”(第22页注⑧)这是沿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小题(见该书第146页),是大家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最近出版的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八四年第五期上,载有杨文泉同志的一篇短文,文章认为这个多重复句有三种理解、三种分析。现在抄录如下。(杨同志的引文中,“写好”后多一“了”字,“发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18.
一、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 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杜牧的七言绝 句《山行》。[这句的头上最好加上“人教 版”三字,因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较 多,交代一下课本的出处,对读者有好 处。]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 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e。而由上 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 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  相似文献   

19.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学习和掌握。笔者在教授《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一句时,对句中“弱秦”的理解颇觉困惑,教材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可以把它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而《高中文言文学习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5版,第33页)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小。”  相似文献   

20.
<正> 《国语·越语》“勾践灭吴”中有一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对“当室者”和“支子”的解释,说法不一。董希谦等主编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说“当室者”为“嫡子,即嫡妻生的孩子”,“支子”为“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则把“当室者”注为“当家的,负担家务的长子”,“支子”为“庶出子弟。”这些说法,我们认为,既有欠详之嫌,又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