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段时间,我带8岁的儿子去公园游玩,儿子非要划船不可。那天风略大,我故意让船逆风而行,儿子划桨,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船才慢行几步,一会儿他气力大减,船退行反而比划船快。儿子问其原因,我便因势利导:‘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后,我们俩人边摇浆边把这句名言当号子喊,在开心的游玩中,儿子理解并牢记了这句名言……”品读着这则小故事,我骤然想起了中小学德育。  相似文献   

2.
儿子3岁那年,我买了一盒飞行棋。一天,儿子兴致勃勃地要跟我下棋。与儿子下棋,我没有竞争的心理,也不敢有竞争的心理。儿子好胜心极强,输不起,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为了不打击他初次下棋的积极性与兴趣,在掷骰子时,我有意掷小的数字。第一回,儿子赢了,他高兴得不得了,两只小手拍着屁股咯咯地笑,嘴里还不停地说“我赢了,我赢了。  相似文献   

3.
丁勤 《老年教育》2006,(8):26-27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不是比谁对老人孝顺,反而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子女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地说:“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反而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4.
没有几天,儿子就要参加高考了。作家柳青说过,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高考正是儿子人生旅程中的“紧要处”,这一步走好了,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儿子显然明白这一点,这些日子的复习也就特别紧张。  相似文献   

5.
丁勤 《老年教育》2006,(10):28-28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子女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子女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而还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6.
把自己的父母与别的衣着光鲜、谈吐高雅的家长对比,觉得自己的父母“跌份儿”,不愿父母去学校,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押一位母亲在西安市郊搭起窝棚,靠捡废品供养儿子上大学。母亲生怕自己的身份有损儿子的脸面,所以她尽力不让别人知道儿子有一个捡废品的母亲。可是有一天,母亲实在太想儿子了,她就找到儿子所在的大学。刚好儿子挽着女朋友的手迎面走来,她叫着儿子的名字迎上去。女孩看到自己的男朋友竟有这样一位衣衫褴褛的母亲,一脸鄙夷地甩手而去。儿子看着女友远去的背影,扭过头来重重地给了母亲一个耳光说:“你来干…  相似文献   

7.
愿望的实现     
老苏巴的儿子小苏希是个非常顽皮的孩子,常常搅得四邻不安。 一个星期五的早上,小苏希借口肚子痛又想逃学。老苏巴完全明白儿子小苏希的心理。“那你今天哪儿也别去了,”他还故意表示惋惜地补上一句。“唉呀,我给你买了柠檬棒棒糖.可惜肚子痛不能吃.只能给你调制点助消化的苦药。”说着,逼着小苏希把苦药喝了下去,然后把房门上了锁。  相似文献   

8.
儿子对父亲进行了一次“心理测验”。忙完一天工作的父亲,疲惫地回到家里,十岁的儿子抬头望着父亲说:“我爱你,爸爸。”父亲不知该说什么。好一会儿,父亲只是站着,看着儿子,终于似有所悟地问:“你想要什么?”儿子笑了,说这是老师让我们对父亲做的心理测验。第二天,父亲去学校找到老师,想知道自己测验的结果。“大多数家长的反映基本上是和你一样的。”儿子的老师这样说。“关键是”老师解释道:“感受到爱是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没有完全表达出这种感情,我们忽视了孩子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除了餐桌上的食品,衣橱里的服装以外更重要的东西。孩子们在说我爱你的时候,最想听到父母说的是‘我也爱你,孩子。’”  相似文献   

9.
李勇 《老年教育》2006,(12):21-21
去年夏天,我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了一对母子,儿子四十多岁,骑着三轮车,母亲就坐在车里。他们的装束很土,风尘仆仆,与周围的光鲜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0.
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不良情绪的爆发往往让人头疼。因为孩子的哭闹是不分场合和地点的,也不考虑家长的境况和心情。我的儿子也不例外,两岁左右时,我们只要稍不留神,他便会大哭、大闹。面对这种情况,我用尽了各种办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平时儿子哭闹时,我首先会采用安慰和说服的方法,可是这种方法往往不能奏效。于是,我  相似文献   

11.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里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赞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  相似文献   

12.
王保东 《小学生》2005,(4):F0002-F0002,3
最近,编辑部接到了大量来自学生家长的电话和信函,反映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向我们咨询解决办法。比如,“儿子非常倔强,逆反心理重,如果顺着他,他又放松自已,我该怎么办?”“孩子不会和小朋友相处,怎样让同学们喜欢他呢?他只爱和一两个同学玩,该怎么办?”“我和儿子说话时,他总是生气不满的语气,不知该怎么办?”我粗略统计,家长所反映和咨询的问题,90%以上都属于孩子心理成长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家长们忧心忡忡却又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次,基辛格主动为一位穷老汉的儿子做媒。  相似文献   

14.
辛闻 《家教指南》2009,(9):43-43
案例:小廖夫妇的儿子已经4岁,原来是夫妻俩自己带,后来随着工作日渐繁忙,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将儿子送到了幼儿园,想让他适应一下集体生活。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说他们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小廖夫妇很是诧异,每天上下学接送,儿子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没看出异常啊。于是小廖决定请一天假,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相似文献   

15.
儿子期末考试取得总成绩全班第一、年级前三十名的优异成绩.当他回家兴冲冲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立刻与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我轻轻地对他说:"儿子,妈妈祝贺你,你终于胜利了,我为你骄傲."也许,这个成绩对学习一向优秀的儿子来说,并不值得如此高兴和激动,但是,只有我与儿子知道,这个成绩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意义.这里面浓缩了儿子辛勤的汗水和蓬勃的斗志,蕴含着我的包容和支持,它承载着希望、信心、勇气和毅力.  相似文献   

16.
俞群 《家庭教育》2007,(9S):34-35
这对母子是从外地赶来杭州求助的。妈妈要求儿子回避,她滔滔不绝诉说了60分钟。下面是妈妈的诉说。  相似文献   

17.
《陕西教育》2005,(2):6-7
前不久,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的公告栏上不知何时被贴了两张A4纸,那是一封“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心理教师,经常接触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发现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高要求、高期望值带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所以我在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引导上,尤其关注他的心理健康,从不提过高过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有一对年轻夫妇,把正在读小学的儿子关在房间里学习,他们则在外间悠闲地看电视。电视里优美的音乐旋律,跌宕的情节,早把儿子的心吸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2010,(7):20-21
宁波读者小美来电问:“我的儿子对什么事都无所谓,缺乏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他的表弟好奇地问这问那,可他只顾上网玩,没有像他的表弟那样,喜欢刨根问底。我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探究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