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研究选取苏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探究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程度,并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是一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用整体的观点对二者进行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更清晰的把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合理、有效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能反哺于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这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的问题。本文拟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首先从总体上考查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及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其次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具体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紧密的现象,对南充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建立"二象"模型,将南充各类高校数量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指标,第三产业占三大产业GDP的比重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指标,进行相应计算,得到二者之间耦合度,找出当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高校要致力于为本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及密切政府与高校联系等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探讨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对两者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不仅对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两者关系的理论研究分别进行探讨,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在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我国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冲突与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的若干问题蓝劲松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在我国,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50年代,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发展、深化。总的说来,大规模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  相似文献   

7.
多角度研究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闫露 《上海教育》2001,(4):19-21
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研究一直是各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展开,再一次掀起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热潮。开展这一研究将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使高等教育适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高等教育自身普及化、特色化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和高教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传统研究主要从投资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高等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对各教育层次的规模结构、高校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西部地区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 (GDP)的关系进行研究 ,论述了在各级教育结构中 ,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三级教育中 ,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中 ,法学、工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等专业在校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西部地区 ,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与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上述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大量的事实证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国各省份中,吉林省的高等教育有较好的基础,多项指标排在全国前列。如何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深化高等教育各项改革,推动高校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1998-2007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引发了高等教育深刻的变革.研究以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对象,分别选取反映高等教育结构的6个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8个指标,在对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的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寻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晰二者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充的大趋势中,各层次高等教育表现出不同的扩充幅度和发展态势;经济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演变具有显著影响作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变化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是一种宏观视角下的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突出强调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模式,及其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人才资源积聚、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区域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辽宁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域资源分布不均衡。新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思路的同时,也使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矛盾更为突出。充分利用辽宁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结合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通过一系列手段促进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加强高校的区域积聚效应,弥补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现有不足,才能实现辽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为此,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文件精神,针对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基础平台;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学生创业环境体系;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中大学生创业自身准备;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大学生创业"双赢"模式;最终实现大...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高等教育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依据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GDP年均增长率等指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造模型,测算2001-2009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与辽宁、吉林以及全国比较。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贡献率低于吉林、辽宁和全国,今后应当努力提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大教育资源向经济增长力的转化,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4.
对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比较分析显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教育发展之间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在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职教育发展必须健全学制系统,完善法制体系,创新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即区域经济为地方高等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对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比较分析显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教育发展之间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在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职教育发展必须健全学制系统,完善法制体系,创新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VAR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居民收入的原因,但高等教育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而反向的因果关系不存在;经济增长是影响居民收入变化的原因,但居民收入却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高等教育发展与居民收入互为非Granger原因。为此,政府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促进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魏杰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2):25-29
新世纪之初的非洲高等教育面临诸多问题;非洲各国减贫战略曾一度忽视高等教育对缓解贫困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性变化,各国加大了减贫战略中高等教育发展力度,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知识经济时代,非洲高等教育由边缘走向中心,高等教育对非洲各国经济发展和缓解贫困具有特殊意义;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是双向多维的互动关系,它应与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弹性,并要防止对经济发展的抑制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