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陈原先生在80年代曾经以《书林漫步》的书名出版过他的两本书,作者在该书续集中说,这“是一个在浩瀚书林中漫步的求知者随手写下的札记汇编,或者是被称为“杂家”的编辑工作者的读书笔记和随感录。”现在我手边的一部《书林漫步》同名书,则是资深编辑严麟书先生的书评创作结集。这位很勤奋有成就  相似文献   

2.
本书是被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重新诠释的中国古代史,他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段落变得趣味横生,将原本趣味横生的历史段落变得幽默风趣。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有位通讯员告诉我,他整天忙于采访撰稿,但采用率太低,有些灰心了;事有凑巧,接着又有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他现在功底不够,想停笔,好好读几年书再写稿。当时我没有认真思索,也没有谈什么,现在看来,这两位同志的想法都有些偏颇,实在应该谈些意见,帮助纠正。我们知道,经济学中有投入和产出一语,是讲经济效益的,我以为从事新闻写作也有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学长,三年下来,一本书也未曾买过,毕业时还把从家中带来的十几本书拎到校园的跳蚤市场廉价处理了个干净。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光一个月的烟钱至少就够他买十本书的。看来,  相似文献   

5.
这个书名首先就吸引了我.我曾几次想过,想写一篇讨论记者素质的文章.人们对新闻工作的许多要求,都跟编辑、记者的素质密切相关。但我只是有这么个朦胧的想法,不清晰,同时编辑、记者素质应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也没有想周全。因此几经考虑终末动笔。现在看到《记者素质与成名》,当然是格外的高兴。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只是一个很粗的轮廓,而这本书对记者素质的论述却是十分的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6.
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在脑海里跳出了凡高的名画《向日葵》;第二个印象是曹文轩保持了他一贯的美学风格,虽然我们对儿童文学的观点不同,他强调快感,我推崇快乐,但是我们殊途同归,正如本书后记中所说:“痛苦和美丽是一对姐妹。”对于本书,我有三个比较集中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不时收到同事、朋友和一些不大相识之人的赠书,我大都会浏览、阅读,有的也会句下划线、页边眉笔,个别的甚至会敲击键盘长评短论记下心得体会。张辉锋博士的新作《传媒经济学:理论、历史与实务》所论学域范围老实说我并不大熟悉,但他在写作过程中与我交流不少,大致了解他的思路想法,因而拿到所赠著作,多少有一点偏爱,于是读得就更加上心了。  相似文献   

8.
正士金同志把他的新著《朱熹文学思想研究》送给我,他始终把我当作他的导师,这次又真诚地请我批评指导。我虽然82岁了,但精力尚好,仔细阅读了本书,有一些想法说出来供读者参考。研究朱子文学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子是理学大家,研究者最好能够了解朱子思想的全貌,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考察分析他的文学评论。士金同志2000年到2002年在复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门研究朱子理学思想。他经常与我讨论中国哲学问题,尤其是中国古  相似文献   

9.
据说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八九岁的时候,曾经伫立门前长久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谎对一个人有好处.为什么他还应该说真话?”大约半年前,我也曾站在北京街头掂量过类似的一个问题:“如果买盗版书不会被工商抓住,为什幺还应该去买正版书?”思考的结果是,少年维特根斯坦隐瞒了身为犹太人的事实,而我则花10元钱买下了盔版的《魔鬼经济学》这本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杂说做杂家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8):100-100
查《汉语大词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叶圣陶先生曾做过一篇《要做杂家》的文章,就是我查某一词条时意外获知的。文中有曰:"咱们要争取做个杂家,唯其杂,  相似文献   

11.
《报林求索》2012,(8):162-162
<正>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第一次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行为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就像是在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一样,读者对它不会感到陌生。卡尼曼因为对人类大脑在思考和决断方面的挑战性研究,而获得过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和主张甚至影响到了经济、医学、政治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从事经济学工作有5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真正的学术生涯是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终结以后才开始的。我的学术追求是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脚步而展开的。这本书收集了我从1980—2003年中所写的代表性文章。 中国改革如果从1978年算起,已经进行了25年。和诸多实  相似文献   

13.
巴托·托马舍维奇是中国出版界的老朋友。他13岁参加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成为铁托游击队中的一员。他随军转战,经历生死战斗,战后进入南外交部,后又转到新闻出版部门工作。他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生死巴尔干》。这本书回忆了他战斗的一生和叙述他对历史和现状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对出版界的深厚情谊。 我在工作中同托马舍维奇交往较深,他要我为他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这本书已出版了英文版,他在书的前言中多次提到我。他说:原来许力以“跟我一样,  相似文献   

14.
“杂”论     
缘于业务本身的接触面广,又具较强的综合性,新闻工作者理应当“杂家”,这恐怕是不言可喻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大千世界,皆杂然也。社会众生相,更加复杂纷呈。“杂”者,看来是造物的适应。然而的确有过较长期的一段历史误会,“杂家”被认为大逆不道。当年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要砸烂新闻系,为的是它一直奉行“杂家路线”云。 无征不信,还有案可查。曾几何时?一位社会地位不可谓不高、知名度也不低于上海滩其他杂文作者的杂文家,仅以发表一篇题为《杂家》的杂文招来了“棍子手”当头棒喝,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砵;“文革”时再次遭殃,连他的三个女儿都受株连。这位方家当时还是出版局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16.
(一) 编辑书稿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增长、开发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日积月累,编辑工作人员在某些方面, 必然会成为一个见识较多、较广的人,这样的人大概可称为“杂家”。编辑工作这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本身,为杂家创造了积累知识的条件,杂家又为增长知识、提高书稿质量提供了可能。因此说杂家与编辑是息息相关的。战国末年和汉朝初年,折衷糅合各学派思想的一些杂家——吕  相似文献   

17.
陆潜 《编辑学刊》2001,(4):66-68
今年11月,是罗竹风先生诞辰90周年和逝世5周年.他是我们"杂家"的宗师和楷模,我作为他的学生,此时此刻不能不表示深切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8.
再论编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编辑家》(刊载于1993年6月2日《新闻出版报》)一文中提出,“培养、造就千千万万优秀的编辑家,是出版界的一项重大任务。”以成为编辑家代替成为杂家要求于编辑,是基于今天已从编辑无学进入了编辑有学时代,编辑如果仅仅是个杂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这是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将编辑家作为与杂家相对立的概  相似文献   

19.
作家王蒙在《读书》第九期上发表《“洛伊宁格尔”与他的眼睛》一文时指出:“我只是不愿意隐瞒我阅读本书时时而兴奋乃至击节赞赏,时而大惑不解乃至毛骨耸然的心情。我是越读越肝颤。”王蒙在对这部奇书进行评论的同时,还就这本被称为“当代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德国作者”提出质疑。他说:“本书的文风特点是,一、放言而大,无所不包;二、一鸣惊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三、用语到位,对准穴位,搞强刺激;四、有  相似文献   

20.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特别喜欢于谦的《观书》,做编辑喜欢博览群书,如饥不择食,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也就很驳杂。16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人们常说‘四不像’,我是八不像都有了。”这是报纸编辑工作特点造就的特色。后来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