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后继者,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而为什么晚于郑和近百年的哥伦布等西欧航海家的远洋探险航行却揭开了西欧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序幕?这两个问题是学术界早就讨论过的:有主要从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方面考虑的,也有主要从历史背景方面考虑的。本文使用政治学中有关利益的理论,从目的与利益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后继者,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而为什么晚于郑和近百年的哥伦布等西欧航海家的远洋探险航行却揭开了西欧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序幕?这两个问题是学术界早就讨论过的:有主要从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方面考虑的,也有主要从历史背景方面考虑的。本文使用政治学中有关利益的理论,从目的与利益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3.
明史讲座     
现在讲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两个问题:郑和下西洋的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一) 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首先说明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明朝时候把现在的南洋地区统称为东洋和西洋。西洋指的是现在的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地区;东洋指的菲律宾、日本等地区。在元朝以前已经有了东、西洋之分,为什么有这样的分法呢?因为当时在海上航行要靠针路(指南针),针路分东洋指针和西洋指针,因此在地理名词上就有“东洋”和“西洋”。郑和下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呢?主要是指现在的南洋群岛。  相似文献   

4.
近来年,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引起了学术界很大兴趣。为什么在我国明代就能派出那样规模庞大的远洋船队?为什么比起西方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海活动,我国郑和远航无论从时间、规模等哪一方面看都占尽风流,却未能产生前两者那样的历史后果与影响?在世界历史上,郑和远航究竟占有什么地位? 处在同一时代、又大致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类历史活动,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历史后果,其根源,首先应从促成这类历史活动的动因当中去寻求。在这方面,学者们已提出不少观点。本文也有几点浅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议论文论证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主要是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主要从重要性、必要性或危害性等方面考虑。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常常有多个要点,这就形成了"为什么之","为什么之二""为什么之三"......而解决问题是回答"怎么样"。"怎么样"主要从步骤、措施、方法等方面考虑。步骤、措施、方法也常常有多个要点.这就形成了"怎么样之一","怎么样之二","怎么样之三"如中心论点是"读报有益"',试问一个"为什么"',就会引起一大串读报能了解天下大事;读报能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作风......还是这个中心论点,如问一…  相似文献   

6.
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都是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航行时间、船队规模、航行技术上比,郑和下西洋有明显的优势。若从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从产生的差距和反映出的问题看,我们将会对二者形成新的认识。一、从航海的背景看:西欧在15世纪时已处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提问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每年都要带本科师范学生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要听很多实习教师的课。记得有一次听课,实习教师讲的课题是郑和下西洋。他在介绍郑和其人时,提到并写出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后来当了太监,人称三宝太监。当他正要接着讲郑和出使的事迹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郑和小名‘三保’,他当了太监后为什么成了‘三宝’?这两个字不一样啊。”实习老师显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很干脆地回答道:“名字怎么写并不重要,这也不是本课的重点,我们还是关注郑和做了些什么吧。”然后就接着讲下去。  相似文献   

8.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转变。可规模远远大于新航路开辟的郑和下西洋为何却偃旗息鼓默默无闻呢 ?这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问题。本文从两者发生的原因、活动和结果方面进行比较 ,供同学们参考。首先 ,原因的比较。 1 5— 1 6世纪西欧人的远航探险活动 ,主要动因是经济目的 ,即炽热的黄金渴望和东方直通贸易的急切需求 ,是西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在以自然经济立国的中国 ,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 ,政治目的是想通过“宣德化而怀远人”达到“西夷顺而中国宁”的目…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是相对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短而言的、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很难寻得终极的解释。迄今,虽然有许多同志从多方面加以探讨,但很少有人从教育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没有比较就没有见识。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以后中国所在的东亚开始衰落,而西欧则在不断的兴起。西欧的兴起对当今世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在这里重点讨论的是为什么西欧不断的兴起而中国在同时期没有兴起的原因。在原因方面笔者主要是从动力上进行讨论,如在思想文化,科技,社会结构上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概念专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大发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特别的规定性,是一个具有专属性的概念,地理大发现至少包括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征服”和航海的另一个目的与结果是“开辟新的商业航路”这两个特别专属规定性条件。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航海活动都不能划入地理大发现的范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内容和结果都不符合这两个专属规定性条件。因此,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与地理大发现无关的航海壮举,它没有也不可能拉开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对福建人的海外迁移活动来说,郑和下西洋不仅加深了福建人对海外的了解和认识,并为他们向东南亚一带迁移创造良好的海外环境,为当时和之后的福建人进行海外迁移建立了必要的海外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从<明实录>中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夕有关造海船的记载、历史上福船在远洋航行和海战威力方面所居优势地位以及明初福建海防和造船业格局等诸方面分析,福船应是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而与郑和同时为中官、且在洪熙、宣德中曾四次奉敕出使琉球的柴山亦称自己所乘福船型册封舟为"宝船".由此可以认为,同为福船的宝船与册封舟只是一物二名而已.因此,我们将较可信的静海寺残碑和<前闻记>下西洋题本摘要中有关郑和船只的记载,与明朝后期册封琉球使臣们所撰<使琉球录>中关于册封舟形制的详细描述相结合并加以研究,相信有助于人们对郑和宝船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先驱与外交使臣,郑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与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从社会与文化层面看,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郑和被广泛神化,并演变成为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长期流传的“郑和崇拜”,成为凝聚华人社会的粘合剂与强化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一种象征。从国家政治层面看,郑和形象的塑造与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纽带与推动力量。东南亚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对郑和形象的塑造与强化,不仅反映了“文化郑和”在民间社会作为信仰与文化的价值与功能,更凸显了“文化郑和”在新时期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规范塑造与价值取向方面的角色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郑和船队配置有数目众多、技术高超的医官医士;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通过多种方式向海外传送了中华医药卫生的经验,对海外药用生物资源进行了长期的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将其中对我国有用的种类予以引进,经过检验、应用,扩展了我国中医药的种类,促进了海外药物的进口贸易与中医药研究的发展,丰富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明初,由于明朝延实行了积极主动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直接推动下,苏禄与中国建立了朝贡关系。虽然两国间的这种关系维系时间不长,但中国与苏禄的友好交往由此拉开了序幕。清代,中国安定下来,同时苏禄因外患积极寻求海外各国的支持,主动与中国建立起了朝贡关系。明清两代中国与苏禄的关系都是在中国强大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官方正式朝贡关系维系时间都很短,然而不论是明代还是清代,贸易都是中国与苏禄的重要交往内容。  相似文献   

18.
对郑和、马可.波罗、哥伦布这三位伟大的旅行家、航海家、政治家的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所做出的贡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入手,分析他们之间航海的动因、目的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从而指出了他们对后世及各自不同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的悬殊,并论证了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问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20.
十五世纪初期我国明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郑和下西洋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中外农业的交流。通过人员互访,考察和研究,加深了对彼此农业生产情况的认识和了解;通过颁历法、赠图书、言传身教、人员留居与先后移民去的华侨,向海外传播了中华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术;通过赏赐、赠送、朝贡、贸易和走私等途径,扩展了农产及其加工制品的国际间交流;通过相互引进丰富了彼此种植与养殖的农业植物、动物的种类和品种。这些对于中国与亚非诸国的贸易、农业和相关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