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罗振玉及其对近代实业教育的贡献杭州大学历史系薛玉琴杭州大学教育系刘正伟罗振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遭人非议的自然是他思想顽固、守旧,并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参与复辟伪满洲国,且任伪监察院长;而他在整理和研究甲骨文、铭文、汉简,敦煌千佛洞佛...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王国维和罗振玉是举世公认的国学大师。但罗振玉发现王国维,却完全出于一次偶然。 1896年,罗振玉在上海组创学农社并设立农报馆,编辑出版《农学报》,需要聘用翻译人员,以便把欧美及日本的农科书籍和农学书报介绍到中国来,乃于1898年6月以私人资本在上海新马路梅福里开设东文学社。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有名的考古学家和史学家,在甲骨金石考古学上和商周古史等方面的研究上,有过重大的成就,这是学术界所早已一致肯定的.可是,这位学者一生所走的政治道路,却是反动的道路.清末,他担任过清政府学部图书馆的编译,辛亥革命后,以"遗臣"身分跟着罗振玉一起避地日本,1922年又进清官南书房做废帝溥仪"五品俸"的侍从.1927年国民革命军威迫北京时,认为"义无再辱",在颐和园跳湖自杀.关于王国维的自杀问题,或谓为"殉节"清廷,或谓出于罗振玉的逼迫,近来右派分子更说王国维是因愤恨当世的"黑暗"而自杀,说王国维大学者,"耻食周粟"有气节教人学王国维.显然,右派分子是利用王国维的声誉,企图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17,(6):93-100
通过梳理、总结从1943年到2015年间的9部(篇)多涉罗振玉基础教育活动的著述,全面地展现了1890—1911年罗振玉的基础教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认为:罗振玉基础教育活动的起止时间分别为1890年和1911年,创办"东文学社"的时间是公历1898年6月19日,《教育世界》的创刊时间是公历1901年6月,创刊地点是武昌,前期主编为罗振玉、后期主编是王国维。罗振玉考察日本教育的时间是公历1901年12月14日至1902年2月19日。从而修正了《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等等诸多辞书及刘正伟、薛玉琴、谢长法、朱蒙、杨建华、陈邦直等人的错误观点,指出了研究中存在不全面、不深入、不准确、很草率等不足。认为这些研究呈现逐渐深入的趋势,应充分肯定罗振玉的教育成绩。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与罗振玉因诗歌结缘,自此两人开始近乎一生的相知相守。罗振玉对王国维《咏史》组诗的赏识,奠定了王国维在罗振玉心中不可移易的地位。罗振玉的诗学根源于《毛诗序》,而涵养于杜甫、陆游二家诗,其崇尚真诚、雅正、自然,反对雕琢、应酬的文学观与王国维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特别是对陆游诗歌的共同偏嗜,拉近了他们心性和诗学的距离。虽然陆游在王国维的词学谱系中因为介乎被极度推崇和极度贬抑的两极之间,而未能彰显出特别的风采,但陆游的诗学实际上沉淀为王国维词学的一种底蕴。罗振玉的诗学在这一考察维度中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敦煌遗书研究所的回顾李正宇敦煌遗书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百科全书式的重要遗存。1900年出土约五万卷。当时并未引起政府的重视,以至渐有流散。1909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将他从敦煌哄骗去的一部分古卷拿到北京炫耀展出,方引起北京的学者、官员罗振玉、王国维、梁...  相似文献   

7.
郭老在三十多年前,写过一篇《鲁迅与王国维》。文中说他在近代学人中,最钦佩的是鲁迅与王国维。说他两人的著作“倒真是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一对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他对他们二人在时代、出身,以及在学术上所走的道路,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政治上,却走了极其相反的道路。其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原因,郭老认为差不多就判别在他们所有的这个朋友关系上面。而在两人所交结的朋友中,对他们二人影响最大的,就王国维来说是罗振玉,就鲁迅来说是蔡元培。文中说:  相似文献   

8.
当今学界的王国维研究,多着眼其自沉,抑或是谈论他的学问,而对于王国维在思想史上的地位,鲜有论及。王国维的政治态度,尤其是反俄态度,历来是王国维研究的盲点。1898-1927年间,王国维的若干经历,比如担任《时务报》书记,协助罗振玉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入值南书房等等,对于其政治态度,尤其是他对于沙俄以及苏俄的认识,都有所影响。从王国维的反俄态度出发,可以观察晚清以来士大夫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辛亥革命以来知识界对于苏俄的态度,还可以以此考察清末民初清遗老之于"赤化"在中国的进路之态度。同时,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背后,也有诸多政治原因,这与王国维本人的政治态度,又有着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1917年7月1日复辟派入宫,拥立清废帝溥仪登极,宣布复辟,是丁巳复辟中最重大的活动.目前史界论著一般均认为,康有为入宫参与了拥立活动.如: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教育思想探微胡正强,陈勇一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中外驰名的一位学术宗师。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王国维通过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他与同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面临日益衰颓的社会现状,从而萌发了...  相似文献   

11.
敦煌与波斯     
1919年顷,王国维翻译了伯希和的就职演说《近日东方古言语学及史学上之发明与其结论》,该文强调了伊兰文化对中亚的影响。不久,王国维撰《西胡考》(上、下)及《西胡续考》。他指出:“故西域诸国,自六朝人言之则梵亦胡,自唐人言之,则除梵皆胡,断可识矣”。王国维注意到高昌以西若干属于印欧语系并与伊兰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西胡”,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敦煌文化与中亚文化及西亚文化的关系,有重要的启发。或者可以说,王国维在70年前注意到的这个问题,在今日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1927年王国维自沉事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疑案.考其少年"忧世"、青年"忧生"和晚年再"忧世"三个阶段的学业转向与价值转型,可见出王国维并非简单的死于"殉清",而是"殉文化"即殉于他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信仰.今天反思王氏之死,可为学人及知识精英寻找足以安魂立命之价值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杨度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致力于君主立宪.鼓吹之,辨论之,笃行之.然而,由于逆历史潮流而动,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而且碰得头破血流.一九一七年的张勋复辟昙花一现后,他在《江亭词序》中承认:“予仍坚主君宪主义不变,一败于前清,再败于洪宪,三败于(张勋)复辟…………予于君宪三败之后,自谓对国家、对主义忠矣,可以已矣!”虽然他还在亏本(面见)颜地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一代学术宗师王国维先生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以五十一岁的“知天命”之年而匆匆离开人间,对于他死的方式和原因,在当时即有种种说法.王国维生前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吴宓的交往颇深,王自沉之后,陈、吴都有挽诗挽联吊祭,并对王之死的原因著文申述,他们的意见在当时与现今都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吴、陈、王相交至真,相知至深,但吴宓与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死因却作出不同的解释.吴宓主“殉清室”说,陈寅恪主“殉文化”说.  相似文献   

15.
张謇择师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学养深厚,远见卓识,知人善任,择师之举,可见一斑。 一是延聘有真才实学的名师。张謇是清末的一个状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择师问题上,他确信“名师出高徒”,认为学校办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1902年5月,他在南通城南千佛寺故址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曾先后对外延聘了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朱东润、吕思勉和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等名师来校任教。张謇也注意从南通本地网罗人才,当时有时称张謇身边一“龙”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1901年5月),该杂志由罗振玉发起,以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任主编。创办者在序言中说:当今世界,列雄竞争,优胜劣败,欲图自存,非注意教育不可。因此,特将最近教育学说编译,定名为《教育世界》。刊行之初,只有文篇、译篇两个专栏,偏重译述。后来在第68期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 98页标题为《短命的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之说很泛见 ,但此说也很有问题。查“复辟”一词 ,其意为 :失位的君主恢复失去帝位。依照这个解释 ,无疑张勋应两度登上君主之位 ,而这显然与事实根本不符 ;1917年的复辟丑剧 ,张勋虽为主角 ,溥仪仅为傀儡 ,但张勋此前从未当过皇帝 ,也无从失去帝位 ,19 17年他一手制造的闹剧也不由他本人作皇帝 ,所以“张勋复辟”一说显属错讹。事实上张勋一直从事的是为满清进行复辟的活动。当他认为清室复辟时机已经到来时 ,便拥戴废帝溥仪复辟。正是由于张勋的逆天下潮流而动的丑行在 1917年溥仪复辟…  相似文献   

18.
1917年7月1日,张勋利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发动复辟。此时,黎元洪对当初没听张国淦复段棋瑞国务总理之职以阻止张勋复辟之言颇感后悔。当日,黎元洪派夏寿康火速去天津问计于张国淦。张告以南京副总统冯国璋依法代行大总统职权和起用段祺瑞之计,黎元洪毅然采纳。7月2日,黎元洪手拟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命令,并令段祺瑞兴师讨伐张勋。同日,张勋勒令黎元洪24小时内搬出总统府,黎元洪意识到总统职权无法在北京行使,于是又拟出致南京副总统冯国璋的“冬电”,请吗国璋在南京代行总统职权,并将“冬电”和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命令一起交秘书覃寿堃让他带到天津,任免令交段,致冯国璋“冬电”即在天津发出。其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了关于王国维死因的种种说法,分别是“殉清说”、“殉道说”、“感情性格复杂矛盾说”、“主因诱因说”、“罗振玉逼债说”、“家庭矛盾说”,指出每种说法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学术意义;钩稽了王、罗两家后人对王氏死因的看法,排除了“罗振玉逼债说”、“家庭矛盾说”;用心理分析、文化性格研究等方法研究王氏遗嘱的意蕴,综合当时与王氏密切接触者的描述资料,认为陈寅恪主张的“殉道说”最能准确地揭示王国维自杀的真正原因。这一观点对研究社会大转变时期士人的矛盾心态也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