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赵辉 《报林求索》2009,(12):84-86
<正>"二次房改"如同莎翁笔下《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成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过犹不及,这是中国古人智慧结晶,堪称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住房制度上,亦如此。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先成家,后立业"。这家,说的是家庭,还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即使团聚在一起,如果不是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在一次演讲中说,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把他看做一个国学家,一个哲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的徽号,他殊不敢受.因此,他郑重声明:"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梁先生之所以说自己是"问题中人",是因为他一生都在留心问题,然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有问题占据在他的心里.诚如他所言:"虽问题有转变而前后非一,但半生中一时期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摆脱,由此问题移入彼问题,由前一时期进到后一时期.从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决问题,而解决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罢不能,只好由它如此."这就是梁漱溟所走的一条路,在问题中成就今天的自己.  相似文献   

3.
李楠对别人说起自己的"博客"时,总会有许多人问是"博客中国"吗?他为此经常对每个人解释说"NO",他的"博客"是家图书版权服务公司,专门从事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虽然这一行业在国内并不鲜见,但作为民营公司来经营版权贸易在国内还是独一家.  相似文献   

4.
张典 《编辑学刊》2001,(1):58-60
赵家璧虽然不是文学家,但他在三四十年代却饮誉中国文坛.他以其编辑家特有的才能和人格魅力,朝气蓬勃地活跃于文艺界和出版界,为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事业,为积累中国现代文学成果,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早在1935年,当他还是一个27岁的"小人物"的时候,他竟然能够把鲁迅、胡适这样的人物和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作家,结集在自己的"麾下",编辑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这样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人来说,GDP总量则未必那么重要,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事。中国的日子要自己好好过,而不是过给别人看。所以,当今的中国人,应该避免被"老大"心态所误导。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21世纪谁主沉浮?这一直是被全球媒体热炒的话题。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则占据了这一话题的中心地位。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否将主宰世界?中美能否在这场大国崛起的博弈中避免冲突?中国究竟是在被"唱低",还是在被"捧杀"?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所有这一切,不仅仅基于对中国发展的展望,对美国的估价也同样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尽管大家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但中国人的过年情结还是没有变,大部分中国人,即便已在家乡之外的城市安家立业多年,过年也是尽可能回家。"深圳李华"福彩"公信力经不起折腾新疆彩民张福科拿着彩票"中奖号码",却被告知没有中奖(公告的中奖号码是:02060708101113,而张的号码:0206070809101113)。原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巴金同志抱病赶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贺词.这不是一篇善颂善祷的应景文章,而是由衷而发的肺腑之言,堪称编辑箴言的经验之谈,很值得我们这些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后生小辈认真学习.巴金同志的这篇文章和他的其他文章一样,是用自己的心灵同读者对话的.不是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真挚的感情直扑人心的.文章一开头就"先从自己谈起",他说:"我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不争而善胜     
老子讲究"不争",但他不是让你在竞争中失败,而是让你了解、运用、掌握这道道,从而正如他说的"不争而善胜"!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策略性地写了一个上访的故事。上访和拦访的过程混杂着荒诞、无奈、悲哀和幽默。但这不是反腐报告文学也不是官场政治小说,作家想写的是中国人生活背后的逻辑"其实不是我要幽默,生活就是这样。"聊到新书的细节时,刘震云说。三年后,继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的新长篇《我不是潘金莲》出版。刘震云自己说,这两本书算是"兄妹篇",不是一个故事,但背后的"理儿"是一样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类似于"打怪升级"的故事,讲述了李雪莲因与自己丈夫假离婚成真,继而被同村人误解之后,选  相似文献   

10.
詹晓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摄影部主任.他不善言谈,习惯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用镜头展现老百姓的苦与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了新华社对詹晓东的报道,除了钦佩他那种心系百姓,喜欢与基层群众在一起的职业精神外,他的"摄影观"更是发人深思.詹晓东的"摄影观",用他的话来概括,一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二是"灾难新闻并不是灾情展览、感官刺激,而应该具有一种人文品格";三是"救人比拍照更要紧".  相似文献   

11.
封小平 《浙江档案》2004,(11):30-30
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年抗日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提起抗战,就不得不使人们想起"西安事变",想起张学良将军.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珍藏中,有他写给部下何柱国的两封信.阅后沉思,感怀良久.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西安事变"是他短暂政治生涯中最高尚的一刻.他用非常手段和自我牺牲精神促成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和解,为发动抗战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2.
詹晓东不善言谈,而是习惯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用镜头展现老百姓的苦与乐,"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了新华社对詹晓东的报道,除了钦佩他的这种职业精神外,他的"摄影观"更是发人深思。詹晓东的"摄影观",用他的话来概括,一是"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二是"灾难新闻并不是灾情展览、感官刺激,而应该具有一种人文品格";三是"救人比拍照更要紧"。 记者本是社会新思想、新风尚的倡导者、引领者,但近年来,由于报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  相似文献   

13.
可爱的诗教     
余鱼 《全国新书目》2008,(Z1):13-13
子曾经曰过:"不学诗,无以言。"在他看来,诗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啻于一本百科全书。是以自古及今,中国人形成了悠久的诗教传统。即便是现下,谁敢说我们不是背着"同一首诗"长大的?当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锄禾日当  相似文献   

14.
初见刘国林馆长,没说几句话,他就抱出几摞子鲜红的荣誉证书,言称这是他多年的工作见证.记者数了数,总共61个,而刘馆长说这还不是全部.边干边学,从"小学生"到"内行人"敬业的人大致相似,都很执著,干劲冲天.2003年4月,刘国林主动要求从区委宣传部到区档案馆工作.档案工作对刘国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万事开头难",怎么办?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他甘当小学生,一边系统地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一边深入一线工作,熟悉各种操作规程,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了宏观把握.有两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敬业.其一,是关于金水区档案信息网建设.网站建设是刘国林的"独角戏",而当时,他自己对网络网站则是个"门外汉".那段时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论节日假日,"干中学,学中干",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引起了人们的争议.称赞者说阎连科是"中国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以鲜明的方式发出了独特而洪亮的声音",还引用卡夫卡的话来形容<风雅颂>"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1];非议者则指责它"将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妖魔化"、"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亵渎"[1].据阎连科自己说,这部作品是他的精神自白,有着"精神上的绝对真实感",他在写作中"表达我自己的内心"并且"解剖我自己",写这个长篇是"为了心安,为家乡的大地.  相似文献   

16.
用了"闲话读书与看书"这样一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说,读书与看书有什么区别,这不是一回事吗?我以为,"读书"和"看书"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来,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作为一种行为,"读"一定包含着"看",但"看"却不一定有"读".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穆青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长在时局动荡的旧时代,告别在急剧变化的新世纪";也有人认为,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他的身上浓缩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他的典型人物通讯触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同时实现了国家通讯社向世界通讯社的大步跨越。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人缺宗教",近来这句话时常能听到。其实二十多年前,某个待在海外的华裔知识分子说,中国人只有祖国母亲,没有精神父亲,他认为要给中国人找一个精神父亲,那便是基督教。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人缺宗教"一般都是被流行舆论牵着鼻子的结果,例如到处在说当今中国道德滑坡,为挽救所谓的道德沦丧,便人云亦云地搬出这个神器。一群被愚弄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正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现在我假设以这样的话,来劝导青年人——"如果你遇见社会上有不平事,万不可挺身而出,讲公道话,否则,事情倒会移到你头上来,甚至于会被指作反动分  相似文献   

20.
宋江点开某招聘软件消息界面,从去年年末到现在,他已经和1780家HR对过话,投递了148份简历,但收到面试通知的只有10多家公司. "投简历投到怀疑人生,面试面到崩溃",他说.最近好不容易被一家公司叫去面试,笔试面试几轮下来,一位领导说可以来上班了,而另一位领导说,作品和公司风格不相符.最后,他还是被刷了下来. 宋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