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近代民主革命中,孙中山先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在理论界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在分析了三权分立的弊端之后结合中国古代两权产生的。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民权主义、权能分治、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都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五权宪法思想闪耀着民主主义色彩,在中国宪政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宪政思想。本文拟将中间势力民主完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作一比较研究,以明确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作为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其宪政思想形成于革命过程中且及具特色,本文拟就对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中的反对君权思想,民权革命思想以及五权宪法思想等三个主要宪政思想作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由此可知,作为三民主义之首的民族主义对五权宪法的意义尤为重要.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五权宪法要维护民族自主,即始终坚决维护民族主权;第二,五权宪法要实现民族自强,使中华民族迅速走向富强,不再遭受外侮;第三,五权宪法要坚持民族自信,自信从中国所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中能吸收充足的文化养分来推进中国的宪政建设,而不是照搬外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寻求拯救民族、建立“至完美”共和国的良方中,注重考察欧美各国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特别是立国根本大法——宪法的作用。他把欧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政原则与东方古代政治制度中某些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创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民主宪政理论——“五权宪法”思想,把它作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后创建共和国的至善方略,领导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之奋斗不息。在倡导法制的今天,追忆先哲这一思想精华,尤有教益。一、五权宪法思想的形成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在批判继承欧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的基础上,吸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点融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黄辉明 《文教资料》2010,(35):113-116
在中国百年宪政进程中,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最先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他否定了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宪政模式,提出了独创性的"权能分治"宪政学说及其实现形式的"五权宪法"思想。孙中山宪政思想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宪政理论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反思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的宪政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权宪法”思想乃是孙中山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包括五权宪法本身,还包括实现五权宪法的途径──权能分治、实施五权宪法的保障──四大民权。在五权宪法、权能分治、四大民权三者之中,四大民权是核心,是联系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的纽带。由于五权宪法主观空想的色彩,使之难以实行;但仍不失为孙中山拯救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三民主义纲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在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中,“革命程序论”反映了孙中山未能从社会制度上去洞察人民“民主”之智难开的原因,其“训政”的思想构成了统治者拒绝向“宪政”过渡的理论依据;“权能区分论”展示了孙中山对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能力的低估,但却蕴含着民主集中制的光辉思想;“五权宪法”论反映了孙中山超越欧美“三权分立”政体的初衷,但他的“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的设置以及监察权从立法院中独立,而置于大总统领导之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说明了“五权宪法”非但不能起到超越“三权分立”政体的功能,反之尚不及欧美政体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正>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历史是很短暂的,确切地说是从甲午战争以后至二十世纪初前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革命的实质就是要实行资产阶级的宪政。如果说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还比较粗浅的话,而作为资产阶级宣传鼓动家的宋教仁的宪政思想就比较具体了。因为体现孙中山宪政思想主要内容的《建国方略》、《五权宪法》等著作毕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形成的,那时宋教仁已以身殉宪好几年了。因此,宋教仁的宪政思想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就具体谈谈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五权宪法思想是近代中国法制思想的最高峰,其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思想是五权宪法的最主要理论来源,中国古代两权是其另一大思想来源。五权宪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发展过程,并逐渐被世人所接受,五权宪法思想深刻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五院制度设计和运作。  相似文献   

11.
浅析宪法中的公民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宪法中的公民权一直被世人所关注,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学者们对该问题的认识还有诸多的分歧。科学地界定宪法中的公民权,不仅有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而且还有助于宪法中的公民权制度的完整性。通过对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回顾.思考宪法与宪政之间的关系,可根据目前的显示情况对完善宪法中公民权的必要性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公民权的尊重与维护是宪政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思想实行的途径主要有:开民智,新民德;“贤人”政治;国民运动。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宪政是国家以宪法为基础,实现宪法价值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民主的有效运作,实现权力的合理配置与人权的切实保障。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均指向"权力"这个政治的核心内容,均与保证权力的运行密切相关,并且需要通过制度化来保证权力的运行符合宪政的目的。因此,权力运行的规范与限制是宪政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宪政实践的创新发展时期。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回归“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地位和建设“权威体制”,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承认私营经济,把“邓小平理论”和“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写入宪法。正是经过这四个阶段对宪政实践路径的探索,才使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自由,才使中国政府一步步成为民主法治的政府,才使中国政治一步步成为以法理为合法性基础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国基巩固,民生乐利",鼓吹"全民政治"。在其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是我国二十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宪政思想主要包括:民主国家的主权总是在人民;直接民权是弥补国会代议制弊端的不二法门;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保障;平均地权是实现经济民权的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人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保障必须以宪法为依托,因为人权保障不仅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的逻辑源点和价值目标,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法意义就在于适度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这是宪法权威的最好体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人民实现权利自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宪法权利思想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宪法权利保护现状的不尽人意之根本原因不在于宪法本对权利的规定完善与否,而在于中国宪法权利思想的缺失,具体表现为:“限权”思想的缺失,简单的多数理论的失误,“公民享有反对国家的道德权利”思想的缺失。造成这一系列缺失的症结是权利哲学——“权利至上”的自然法理念的缺位。中国宪法必须在以上几个方面予以改革和完善,为将来的宪法诉讼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宪法惯例是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宪政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因符合宪政精神、实际操作需要及某些优良政治传统而被公众接受和认可,成为重要的不成文宪法规范,主要起着补充和完善成文宪法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宪法惯例能促进宪政实践,及时适应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宪政内容,完善宪政运作机制,培育民众的宪政精神,对实现真正的中国宪政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私有财产权推动着宪法的形成并经历了近代市民宪法、现代市民宪法和苏联型社会主义宪法三种模式的转换与发展。由此,私有财产权与宪政实践同构了一条规律:私有财产权宪法思想直接决定着宪法的演进,宪法的演进必须保护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20.
道德意义上的人权是宪法学研究的假设,它是宪法的最高价值,体现在所有的宪法规范之中。人权不是宪法学的范畴,而是道德伦理学的范畴。目前,我国宪法学研究对人权的理解,实际上是降低了人权在宪法学中的意义,混淆了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