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对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公办小学与初中禁止择校"的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教育公平的目标有合理性,却不具可行性;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实施该政策,有悖于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择校热"是我国教育界长期讨论的热点,从为什么择校、择校择什么、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改善择校问题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衡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查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而择校事实却在我国愈演愈烈,并引起了一系列危害教育公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国内和国际原因。分析原因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合理择校是教育机会均等在“质”上的体现,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基于客观的视野,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关键是看政府如何应对,从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和更加规范择校,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教育公平准则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成因、影响及其治理.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对优质教育需求强度加大诱导家庭采取经济以及其他手段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形成“择校热”.择校行为破坏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属性,加剧了社会不公并恶化了公众对社会的预期.加快教育资源积累并使其分布均衡,严格执行教育制度是应对当前择校行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择校”现象的教育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不仅是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而且是影响义务教育公平性和均衡性的难点问题。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获得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运用教育选择功能理论、阶层优势与社会选择理论、教育成层理论对择校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使人们明确其产生的深层原因。要规范择校行为,使其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政府必须加大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力度,改革现行择校制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中学教育,为人的成才提供多种渠道。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义务教育择校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际,本文分析了中关两国关于义务教育择校政策的内容、背景和价值,探讨了两国义务教育择校政策不同的发展轨迹。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特定的教育政策问题而制定的,任何简单的效仿都是无益的,甚至是危险的。择校与否,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是政策选择的具体表征,不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性的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公平。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25):141-142
在我国义务教育由不均衡阶段向均衡阶段过渡的时期,择校问题是一大难题,影响教育公平,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择校问题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当前优质教育短缺、分配不均衡矛盾的产物。本文基于素质教育理论、规制理论以及寻租理论,认为解决我国择校问题的根本路径就是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又离不开择校问题的解决。为此,应从遏制规制中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方面着手,让公民拥有均衡地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进而解决择校难题,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慧 《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41-142
本文主通过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及择校政策的分析,分别从优质义务教育供求矛盾和教育效率两个角度探讨教育公平在义务教育择校现象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校行为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教育公平角度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有:分择校,钱择校,权择校。  相似文献   

10.
择校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求矛盾的产物,其直接原因在于就近入学制,主观原因是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升高,制度原因是教育政策长期的城市取向和不均衡发展策略,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义务教育投资短缺。择校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教育和社会的不公平,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不利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整体规划。但是从人权来看,择校体现了教育自由选择权和发展权;从人的差异来看,择校追求的是差异平等;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择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教育,保证教育的公平,是政府的义务。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而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要减少或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就必须坚持以县为单位。在此基础上配置教育硬件、教师、管理等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于择校有不同的政策安排,而对于什么样的择校政策能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却是众说纷纭。本文基于大规模实证调查,对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与非公办学校之间的择校、公办学校之间的择校以及参加课后辅导等择校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弱势群体在择校竞争中处境明显不利,而现行的就近入学政策和择校收费行为则进一步维持和强化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弱势群体择校自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星 《文教资料》2014,(9):97-98
2009年初,正值“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择校与义务教育公平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义务教育择校的出现具有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择校现象对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有极大危害.本文基于“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支撑,利用现有资料对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积极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的缓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文章由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视角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从挖掘"择校热"的原因入手,到思考择校利弊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最后提出解决"择校热"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为解决"择校热"问题,多方主体需要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求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潘丹婧 《文教资料》2012,(34):161-163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进行了严厉抵制和批评,但现实生活中的变相择校行为却愈演愈烈,呈普遍化趋势。面对这一矛盾现象,本文分析了"择校"的原因、弊端与合理性,从公平与质量的二重维度指出择校行为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并提出几点改革建议措施,以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公平、高效、质量地和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已经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使教育的公平出现了失衡。我们应理性看待择校风,追求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以及阻力因素,建议政府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均衡教师队伍并借鉴国外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难点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构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多中心治理框架,培植政府以外“第三部门”参与和支持公共教育发展,大力扶持薄弱、民办学校,缩小校际差距,多中心治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源头上治理择校行为,取得积极的成效。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某省会城市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有关的统计数字、档案文献、政策文件等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就择校现象及有关政策执行情况做了大量访谈,对获取的海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了政府治理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影响,取得了初步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走向全面普及,党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导向,越来越聚焦于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本质属性和法定要求,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特别是在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难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公平政策探讨的难点。这一问题集聚了当前公民受教育权利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实状况。然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使其公平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反思择校问题治理政策是解决当前择校问题的关键点,也是关乎教育公平发展的决定因素。为此,从教育公平的视角上看,必须重新审视政府的教育公平责任;必须公平分配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必须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李慧  龙艳清 《现代教育科学》2015,(4):171-172,100
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新政解决择校乱象,但社会和学术界对于择校与就近入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为此,本研究将从剖析义务教育择校权利公平的有限性入手,分析择校制度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同时揭示实现义务教育公平择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义务教育择校过程中的权利爆炸将加剧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最后,提出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公平择校的可能性及具体策略,包括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以遏制非法择校现象。同时,加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从而最终实现对公平择校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