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读书     
日前,《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国内唯一一本由有过部委新闻发言人经历的人所撰写的新闻发言人理论方面的书籍。作者王旭明曾任教育部第三任新闻发言人,此书凝聚了他卸任三年来对于新闻发言人工作的思考和梳理。国务院前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分别为此书作序,本刊特摘录部分书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叶丹 《青年记者》2010,(8):43-44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 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3.
借鉴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政府新闻发言人应努力达到三级平衡态:在身心和谐层面,政府新闻发言人要积极调适由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而导致的自我角色行为的紧张与不适;在人际和谐层面,政府新闻发言人要与记者在博弈中实现双赢;在制度层面,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树立可供依凭的和谐制度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于1983年正式确立。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和政府最直接的耳目喉舌,最权威的发布者,实现了政府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与社会的沟通。“7·23”甬温线高铁追尾事故后,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的言谈表现让人们再次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困境、新闻发言人的修炼、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等问题。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谈谈笔者对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设立。2003年之后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中央到地方蓬勃发展。关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视角十分丰富,涉及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关系等学科。本文对国内对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进行概况归纳,对于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会渐成新闻学界关注的热点。关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的具体运作、外国的新闻发言人及其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等,已有大量的论著。就在学界为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额手称庆的时候,部分学者清醒地提出了如何规范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的问题。在法治社会,对任何一项制度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终的规范手段是法律手段。本文将专门论证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行为。虽然少数学者认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执政①,…  相似文献   

7.
马好 《新闻世界》2014,(2):175-176
随着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作为传递、发布信息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引导舆论、处理突发事件、聚集民心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缺失。本文简要介绍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的现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2)
<正>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原新闻学院院长邱沛篁教授任主编,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副院长吴建教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功军教授任执行主编的《邱沛篁新闻传播教育论集》,近日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80万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邱沛篁新闻传播教育论"汇辑了作者从事新闻及新闻教育工作近60年来所发表的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论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对此如何正确应对与处理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新闻发言人作为发布活动中的主角,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控制态势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参照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主要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专业素质等方面探讨了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具体要求。并对如何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明德 《东南传播》2011,(12):35-36
立足于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和谐诉求,从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与其相契合的和谐文化因子,可得出传统和谐文化对当代党委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的诸多有益启示。宏观层面,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要高度重视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本土文化理念的互融互渗和互补互动;中观层面,党委新闻发言人要与记者以和为贵,互利互惠;微观层面,党委新闻发言人要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力致个体身心平衡和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传媒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公众参与传播的状况有了极大改变,此时,我党提出了"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探索新媒体条件下,更好地建设我国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本文在回顾与总结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轨迹的情况下,阐述了网络传媒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网络背景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而外交部无疑成了实践这项制度的典范。近几年,新闻发布已不再由中央一级政府机构专属,更多的地方政府倾向于直接向媒介和百姓发布各项政策。2003年度注定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滥觞之年”。该年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这类字眼作为“关键词”不时出现在中国政府公报上,为各色媒介所评介  相似文献   

13.
高校新闻发言人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如何建设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纵深发展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困境是该制度深受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进程缓慢、高校领导传统意识制约和高校新闻发言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为此,需要乘高校去行政化之东风,切实打造高校诚实面对社会公众的信息平台;摒弃传统狭隘意识,定期或及时发布信息,主动对接校外媒体,接受社会监督;选拔、培养高校新闻发言人,全面提升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这样方能真正建立和健全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展 《今传媒》2005,(7X):20-21
从2003年开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开始成为热门话题。我国早在1983年就正式确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3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迅速普及,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SARS肆虐中国的这场危机中,政府和公众都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公开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作为信息公开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处理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术界开始了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系列研究,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了很多学科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2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发言人制度最近成为媒体和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我国从1983年开始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界定,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20年来的发展脉络,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意味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政府层面推进到党委层面,是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7.
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自此,我国新闻发言人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从2003年的SARS事件时起,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基本建立了一个国新办、各部委、地方省市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外比较视角中外新闻发言人在传播方式、目的方面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因国情不同、社会制度差异与文化历史等的不同,故在发布新闻时中外发言人的表现有所区别。中国传媒大  相似文献   

18.
闫雨辰 《新闻世界》2012,(2):8-9,13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诞生于1983年,该制度的建立不仅改善了自建国初期开始实行的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政府新闻的制度,其对新华社乃至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梳理1983年以前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事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成因及其影响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黄奇萃  童兵 《新闻传播》2010,(6):11-13,17
2009年,“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一个概念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这是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既联系又区别的一项新制度.它应该如何汲取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成熟经验.同时又走出自己的特色.值得学界探索。本文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该制度的定位及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的主要问题等几方面出发.结合业界及学界对政府信息公开及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理论框架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政府6月3日正式宣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首批两位新闻发言人在100多名境内外记者面前亮相,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有记者问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否会造成“新闻垄断”,上海市政府发言人焦扬回答说这项制度本身就是为了给媒体和公众更公正、透明和权威的消息来源。焦扬介绍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已经成立发言人工作小组,负责与记者的日常联络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