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从职业性、真实性、开放性等方面对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的建设进行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落实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出发点,阐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内涵,并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的模式,为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铺垫。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深化的必拣选择,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校内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扬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能够提升教育办学质量,培养出受企业和社会都欢迎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给人们一个崭新的职业教育印象。  相似文献   

4.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就当前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立足校企双赢,制定和完善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制度,建立健全包括运行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等在内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功建设并良性运转,使之成为校企深层合作的桥头堡,成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校内教学基地,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校内真实工程场所。  相似文献   

5.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就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提出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为同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通过“筑巢引凤,校企一体”的形式,建设门类较为齐全、技术含量较高,能够直接和社会接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7.
浅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模式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关键。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探寻实训基地的功能、特征,研究出科学的、较为理想的构建方法和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形成了以综合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校内、校外两个实训空间环境,在校内建立同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的顶岗实训基地。成为高职教育教学与产业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残疾大学生顺利地从教育生涯过渡到职业生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就业市场和残疾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构建人职匹配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应用实践体系和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并借助广泛的社会化的专业支持体系,使残疾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残疾大学生顺利地从教育生涯过渡到职业生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就业市场和残疾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构建人职匹配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应用实践体系和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并借助广泛的社会化的专业支持体系,使残疾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2):156-157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职业性与实用型人才,为了促进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发展,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介绍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从高职旅游类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