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  相似文献   

2.
智力测试     
穿门过户 刘姥姥到大观园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准备告别大家回乡下去。 有9个地方她是必须一一告辞的, 这9个地方正好分3行3列组成一个正 方形。刘姥姥打算不走回头路就辞别每 一家。 结果,她真的只走了4条直路,拐了 3个弯就走遍了9个地方。 你知道刘姥姥是怎样走的吗?  相似文献   

3.
杨文 《文学教育(上)》2014,(13):150-150
本文从礼貌原则出发,截取刘姥姥三进贾府的部分场景,通过她与贾府众人们的话语,分析刘姥姥是怎样遵守礼貌原则,也同时展现出刘姥姥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表面上看是个让人取笑的贫婆村妪;其实,她的胆识才能、言谈颖慧,般般过人,真非凡品。这里,我们单以"刘姥姥-进荣国府"的章节为例,看看译文如何来塑造刘姥姥其人其事。刘姥姥何许人也?"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an old widow),"膝下又无儿女(had no son)","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did her best to make herself useful to his son-in-law and her daughter)。这样处境的老太婆,既然寄人篱下,不过图个安身立命罢了,而刘姥姥却有自己的见识。  相似文献   

5.
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受到了贾府中人对她不同的待遇,如贾母之降贵纡尊,王熙凤之前倨后恭,贾宝玉之懵懂的关心……让人小小地感动了一下的更有王夫人,第二次刘姥姥告辞时,她送了一百两银子,请平儿转告刘姥姥,让她拿回去做个小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投亲靠友的。这话里既有对刘姥姥生活状况的洞悉,又有理解的同情。王夫人虽可憎,但有时也能表现出名门闺秀的大家气象。贾府上下对这个穷婆子都还算照应,只除了妙玉和林黛玉。贾母兴师动众地带了姑娘、媳妇们陪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了栊翠庵。妙玉赶紧将众人接了进去,又急忙去烹茶,一路赔笑,…  相似文献   

6.
大观园来了个刘姥姥,此地也来了个刘姥姥,且别看她们实际情况有多大的差距,咱就拿这性格一比……别说,还真像!不信?那就随我去看看吧!刘姥姥乐呵呵地进城了,全身上下挂满大包小包,脚上趿着一双自己纳的黑布鞋,踩着碎步疾走。路人笑问:“您老是搬家呢?要帮忙不?”刘姥姥笑答:“不,进城来看外孙女呢!”刘姥姥年过花甲,一把老骨头了,力气还挺大,硬是把大小包袱连背带拖地拿来了。她迈着硬挺的步子,像猩猩似的环顾四周,心里思量着:“咋没板梯呢?”她看见一扇铁门,关得严严实实的,敲了敲,“哟!挺结实,俺外孙女不会住这儿吧?”又敲了敲,没人应,使劲儿敲,还是没动静儿。  相似文献   

7.
经典巨著《红楼梦》结构庞大,全面展现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刘姥姥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这个豪门贵族进行观察与窥视,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尤其第二次进大观园时,作为乡野中人的刘姥姥不仅得以游园,荡舟,宴饮,品茶,而且还以自己的诙谐演出带来了大观园的欢声笑语,是一种典型的狂欢化叙事。  相似文献   

8.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竞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叉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9.
刘姥姥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是她的语言。刘姥姥堪称语言大师,换句话说,曹雪芹是真正的语言大师,他怎么就能够将刘姥姥的语言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我甚至相信,在曹雪芹的生命中,一定见过刘姥姥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凭空是塑造不出来的。而曹雪芹对这个形象观察之细致,体察之入微,最能够见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眼力,当然更有情怀。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但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就是住在大观园墙外的下层人物——刘姥姥。当她走进"膏粱锦绣"的贾氏贵族之家时,这幅栩栩如生的封建贵族末世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就显得越发生动、鲜活起来。探讨刘姥姥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深人理解全书的思想内容,领会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一、皴染作用一提起刘姥姥,眼前就会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早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刘姥姥原是个久居乡间的村妇,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曹雪芹何以花费不算短的篇幅来描写她?这其中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用前五回的篇幅作为小说全部故事情节展  相似文献   

11.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次次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她具有极强的言语交际能力:角色定位准确,善于根据交际对象组织、调控话语等等。  相似文献   

12.
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是作者选取的一个新视角,还是贾府兴衰的"对照物".既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又是总体构思中很重要的一环.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写一个山野村妪形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刘淑,是明季江西著名的女子,深知民族大义且文武双全。在其父遇难之后逐渐接触佛教,最终成为一名佛教徒。以往的研究仅停留在刘淑作品的文学性上,而对其生命中颇为重要的宗教色彩不够重视。故文章从清代居士学者彭绍升所作的《善女人传》及刘淑诗文入手,揭示刘淑与佛教的关系,并探讨刘淑最终皈依佛教的深层因缘。  相似文献   

14.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陆小艺可谓别具一格,尤为“耀眼”:她是一个相当另类的“女权主义者”——“权”的彻悟者、极端崇拜者、狂热追求者和“权”令智昏者;她是一个另类的“女权主义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类女性形象中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5.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陆小艺可谓别具一格,尤为"耀眼":她是一个相当另类的"女权主义者"——"权"的彻悟者、极端崇拜者、狂热追求者和"权"令智昏者;她是一个另类的"女权主义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类女性形象中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6.
刘姥与桑丘 ,一个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中国 ,一个生活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 ,在这不同的时域之中 ,两人聚集着人类相同的文化精神。他们都带有农民自私狭隘的特点 ,尽管在现实中饱尝屈辱 ,但仍有一种自尊豁达的处世态度 ,并于其中闪现了劳动人民优秀的品质风格 ,在艺术表现上 ,让姥姥与桑丘具有了强烈的陪衬作用 ,实现了其他人物的风貌与性格。两人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美学意义 ,在可笑的喜剧场面之中 ,蛰伏着可泣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7.
张明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31-133,166
<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符合汉代妇女道德,同时又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她视人格尊严高于一切,做好了该做的所有事情,可就是保不住自己的婚姻.因此,她以死拒绝再嫁,既是合人性的情感追求,也是在矛盾冲突中对女性道德规范的恪守;是"从夫"与"从父"两难道德中合情合理的选择.这正是刘兰芝可贵的地方,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刘姥姥保持着相似的礼佛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下层女性共同的精神生活信仰。这种礼佛风气同时又影响了人们的口头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9.
柳永词在宋代人中评价不高,李清照也曾对柳词作过“词语尘下”的批评。但在李清照构建词论时却从柳词中获得过许多教益,创作实践也受到柳永较多影响。李清照作词音律和谐、铺叙委婉、语言明白如话,都可以看出柳永影响的痕迹。不过,李清照善于规避柳永的缺陷,故能出于柳永又胜于柳永,最终成为婉约词之宗主。  相似文献   

20.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老年妇女,形象生动,在《红楼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慈祥的母亲,为儿女的生存扯下了自己的尊严,勇敢地去乞讨;她是一名知恩图报的农妇,尽自己所能"带着精挑细选的果蔬"来还情;在贾府危难时刻,她善良、勇敢而有谋略,成功救出"大姐"。她的形象塑造衬托了贾府的掌权人,纵情享乐的贾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