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美学传统的奠基人。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同于善的纯粹美、形式美的概念,而且提出了道德美这样的本质美、理想美思想,于是,人格美的修养就是仁内礼外、文质彬彬,文艺美的创造就是美善相乐,审美反应即是寓教于乐。此外,孔子提出的“辞达”美思想则体现了美与真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美学受儒家诗教的影响,总是把审美与道德纠缠在一起。20世纪上半地,中国学从西方引进美学,形成了支撑美学学科的独立原则:“超功利性”和“形象的直觉”。这两个原则不仅支撑了中国独立的美学学科,把美从道德的纠缠下解放出来,而且承担了新化运动“借思想化以解决问题”的启蒙使命。  相似文献   

3.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美学思想对建筑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真、善、美的关系及中庸思想等方面分析了儒家美学思想的特色,进而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对现代建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异为美”是中西方美学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美的构造原则。合异论美学着眼于隐蔽的合异系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区分“差异”与“异者”、“差异形态”与“差异系统”,澄明“实践”“感性”等特殊异者中“美如何是”的合异之美及其变体。作为对审美活动中各种差异形态及其组合方式的理论研究,合异论美学通过考察美的合异结构与审美共同体建构,审美通变与美的“终结”以及中和之美与审美正义,揭示出合异以为美,通变以致久,中和以化醇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康德的纯粹美和依存美出发,阐述了康德把“美的理想”确立在依存美上,进而论述了“美的理想”与经验范本的区别和内在规定性,同时,也论及了“美的理想”对美学发展和艺术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著的《二十四诗品)所体现的哲思美是《诗品》在整体内容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贡献。(二十四诗品》的哲思美主要体现在它对“体”和“用”、“形”和“神”,“真”与“素”等几对关系的探讨上。司空图现实生活中儒家诗美理想的无法实现是他转向追求玄虚诗美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大象》“乾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育美工作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物理学科美包括基于形象感性的“形态美”,基于科学理性的“神韵美”,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意境美”三个层次。通过育美的准备阶段(助学寻美)、育美的实施过程(协同审美)、育美的终极目标(自主创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美”的学科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教学同样如此,物理学中并不缺少美的例证,而是缺少美的揭示,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去发掘物理的科学美,并通过美的设计,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学科的美学特征和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育美工作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物理学科美包括基于形象感性的“形态美”,基于科学理性的“神韵美”,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意境美”三个层次。通过育美的准备阶段(助学寻美)、育美的实施过程(协同审美)、育美的终极目标(自主创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美”的学科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在村落选址、民居建筑和装饰细部的处理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揭示徽州居居所具有的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的特点,加深对徽州文化的理解,而且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本身具有许多美的特征,其中主要表现形式有简明美,抽象美,和谐美,奇异美等。从美学角度探讨数学中的这些美,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其中的规律,提高教学素养,对数学的教,学,研究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广义美加以探索,认为今天的美学实际上只研究"形象美",只能称其为形象美学,不仅不能满足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不能为艺术美的创造提供客观的理论根据,需对美的理念进行广义开拓,加入"非形象美"的理念。一旦引入了广义美的理念,在理论上美与善、美学与艺术学就能更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艺术实践上将大大地扩大艺术美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审美无利害性”是康德作为“质”的契机来规定美的。它不仅在“美的欣赏”层面上与“量”、“关系”、“模态”三大契机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且还在“美的创造”层面上与艺术创造的自由有着内在的联系 ,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康德美学理论的深刻而又独特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对“美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的开启,是对“美的本质”哲学追踪的历史性揭幕。由此,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分析美学放弃了对“美是什么”问题的理论思辨,试图从其繁复的语言分析中消解美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在早期就为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美的本质”等经典问题不再有意义,“美”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哲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育立美原则”-教学活动渗透着师爱美的感染力,充分挖掘并表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艺术,运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表现教师美的仪表形象,在教师的乐教美和学生的乐学美中,实现德育美、智育美、体育美、劳技美。  相似文献   

19.
关于应该如何看待美的生成及其与精神价值关系,江业国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美论主张,即美是一种“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这一美论说,以重客观互联互动为基点对“美”的本质及构成的论述及解说,对于当下“美是什么”的探讨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和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这篇论作中所展现的对各种理论的包含融通性,以动态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对于美学研究,而且对于其它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学视界”中的数学教育从数学“真善美”相统一的视点出发,深刻剖析数学教育中的“美学空场”现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文本中的“美育基因”,寻绎数学符号的“美的历程”,构筑“审美·立关”的教育范式,经由师生“生命·实践”的美学活动,达成数学教育的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