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的学术本性决定了大学的组织逻辑是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学术本位既是知识活动规律的内生性要求,也是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组织规则要求,它要求大学以实现学术价值作为根本价值导向,并建构起相应的理念、规则及制度体系,保障大学始终以追求知识进步为基本使命。但大学学术本位作为大学运行的自在法则,并不排斥一定的社会规范与合理的外来干预,也即符合学术本位根本要求的外在法则同样是大学有序运行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
创业型大学的内蕴与组织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型大学是在自主创新精神的统领下,以"创业遗传代码"铺设与"学术资本主义"运作为行为特征的一类大学。它强调以学术为核心,以学术引领市场,进而形成学术源与市场流的良性互动。作为国内大学求新求变的一种特色化选择,创业型大学并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也不是所有大学的共享模式。创业型大学应具备三大组织特色,即具有激活学术创造力与转换力的组织架构,善于进行冲突管理并处于开放创新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大学作为以从事知识传承、创造和应用为主要活动的社会组织,学术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由本质属性所衍生的特性反映在使命、结构、文化、权力和动力等组织要素的特征上。大学组织特性是其内部学术组织创新的基础,对学术组织的创新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依据大学组织特性,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为:制定与大学使命相适的学术组织创新战略,建立多样化和扁平化的学术组织结构,建设多元性和整合性统一的学术组织文化,形成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权力体系,增强学术组织内源性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组织学视域中的系主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主任职位是以系科为组织支撑的大学基层管理职位,它兼具学术性、教育性、学科性、行政性等多重特性。系主任的遴选是借助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彼此互动而实现的,因此系主任往往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学者,又是学术行政管理者。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既是学术共同体组织,又是国家承担高等教育职能的公共机构,还是大学学术成员和行政人员的契约连结,大学内部存在双向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大学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的双向委托代理机制,可以减少大学内部的权力冲突,降低权力运行成本,是改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既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又在高校分类体系中有所特指。大学与学院的区别在于其以学术发展为导向,履行大学的多种职能。由学院到大学转换需要建立在大学组织特性基础上,通过立足大学本质、生成大学文化,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学术权力,改革评价制度、强化质量观念,做好系统规划、形成运行机制等措施,加快内涵发展,营造大学更名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大学学术自由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自由制度既是现代大学最悠久的一种学术传统,又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组织制度,它包括享受自由的权利与追求自由过程中所受限制两个方面。学术自由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它有其理论基础。学术自由与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密切相关。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不仅要完善保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制度,而且要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别敦荣在《现代教育管理》2020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与大众文化不一样,大学文化因其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和相关活动自成一体,表现出强烈的"神秘感"。大学文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其他应用性知识体系为载体的学科文化;另一类是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学术组织在办学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组织文化。两类文化之间既有天然的联系,又有重要差别,都是大学所不可缺少的。前者是大学功能之所在,也是大学功能的底色;后者则  相似文献   

9.
学术是大学的灵魂,学术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的存在为学术发展及其内涵延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大学学者是学术发展的领导者和大学学术尊严的缔造者。真正的大学须具备崇尚学术的品格,遵循以学术为轴心的本然生存逻辑,倡导学术自由、弘扬学术创新、强化学术权力。应保障大学学者实现以学术为志业的价值追寻,让大学在主动适应与引领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从基层学术组织的视角看高校学术团队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以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在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中,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功能的组织单元和操作单位,大学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来实现的。随着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大学发展的需要和三大职能的实现。因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进一步强化学术团队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克服基层学术组织弊端,促进科技发展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1.
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名与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位评定委员会不是学位的评定机构,应当是学位授予单位中的管理机构,它的职责是批准学位,对学位工作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个机构的名称以学位委员会为宜。  相似文献   

12.
学术交流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交流思想、观念和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启迪智慧、获得灵感的有效途径。学术交流要发挥其应有作用,离不开好的组织形式和策略。为此,文章根据学术交流的实践,提出了高校学术交流的形式包括直接的学术交流和间接的学术交流、横向的学术交流和纵向的学术交流、层次性学术交流、需求性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组织策略应坚持务实性原则、加强计划性和组织性、有完善的制度和充裕的经费作保障。同时,还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促进学术交流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研究型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特征来源于大学的基本职能,研究型大学应该成为保障和讲究学术自由的组织,而不应该是一个行政化的组织。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民主组织应保障大学自治的实现。作为民主组织的研究型大学,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建构起符合大学法人性质的法人机关。研究型大学同时是一种松散式的组织,大学内部有着不同的自治组织,也有不同的财团组织。这些组织对保持大学本身一定程度的独立,既相互独立,又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互联合。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组织学术权力生成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学术权力在其内部管理权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考察大学组织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大学基层学科组织的规训,还是审视大学组织内学科评价标准等学术活动,都可以发现无法离开学术权力。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主是学术权力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常彦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6):106-110
和谐学术环境是产生学术成果的土壤,没有和谐的学术环境就很难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术成果垃圾化、学术活动失范化现象,主要是由学术活动行政化所致。建立独立于行政的学术机构,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和技术,创建良性学术环境,是高校学术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学术"重镇",在高校的发展演变与内部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内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内涵、特征与历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权力结构、发展机制的理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证。国外相关研究则集中于对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或者大学组织的整体特性,未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作为独立对象进行专门探讨,但他们介绍的大学学术组织的发展经验以及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形成的独特见解和取得的特色成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与本质:研究型大学中的学术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属性使研究型大学成为一种典型的学术组织。伴随着科学研究功能日益强化,建立规范的学科规训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学术属性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大学内部的学科规训、科学基金支持、科研成果评价、教师职称晋升、教学水平评估等学术活动的管理,成为研究型大学组织中学术权力存在的基础。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主则是学术权力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知名语言学家、修辞学家王希杰教授所提“章法之零点与偏离”的理论框架,指出了他的章法观对写作教学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大学学术组织既要熟悉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要熟悉当前高校的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更要有相当丰富的大学管理经验。本文所列举的若干对关系,既有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理念上的思考,如原创性与嬗变性的关系、历史与价值的关系等;也有对当前大学学术组织运行机制的审视,如知识发展与组织演变的关系、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等;也有在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如基层学术组织和大学内部治理的关系、服务社会与学术中立的关系等;也有对研究方法提出的建议,如方法与假设的关系、借鉴与本土化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New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work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article will particularly focus on Norway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academic work. Frequently in studies of academic work, focus has been on academics’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to what extent the latter is challenged (Altbach in Ann Am Acad Pol Soc Sci 448:1–14, 1980; Shattock in High Educ 41:27–47, 2001). One of the shortcomings in literature dealing with academic workplace is lack of attention paid to the emerging division of work generated by an increasing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Musselin in Knowledge Matters, The public mission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2011). In order to better address complexities and dynamics that surround academic work, the article will in particular examine whether academic work is subject to an increasing specialization and collectivization. In our attempt to observe changes in the practices of academic work, particular interest is given to “how the organization of an academic enterprise affects academic work” (Blau in The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wor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1994:8). Inspired by organizational theorists such as Brunsson and Olsen in The reforming organization. Brunsson and Olsen (The reforming organization. Fagbokforlaget, Bergen, 1997) we also want to attend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academic work. Here we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l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likely to develop as decoupled structures—one adapted to institutionalized norms of society and the other for coordinating activities. Furthermore, there are tendencies suggesting that universities are becoming less special as an organization (Musselin in Key challenges to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CHER-Kassel, Paris, 2007) and converge to more general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y constructing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s such as identity, hierarchy and rationality (Brunsson and Sahlin-Andersson in Constructing organizations: the example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Organization Stud 21:4, 2000). In this article we are mainly interested in how hierarchy is constructed enabling coordination by an “authoritative centre” (Brunsson and Sahlin-Andersson in Constructing organizations: the example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Organization Stud 21:4, 2000:726) and how it interferes with traditional forms of organizing the university. This calls for a concern to whether the specificity of academic work, built of the mainly individual exercise of a large diversity of tasks, remains a key characteristic for organizing academic activities at universities. Empirically this article studies changes in academic work regarding new patterns in organizing research funding and doctoral education in Norway that emerged in the last decade. Like in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new policies for research funding and doctoral education have led to the creation of new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 within Norwegian HEIs, namely research centres and doctoral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