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2.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很差。终于,父亲病重入院。母亲坚持要去医院照顾父亲,但她的身体也很不好,我们都不让她去。母亲让我给父亲做三鲜汤喝,  相似文献   

3.
<正>上世纪80年代的某天,母亲郑育之在整理她的宝贝箱子,里面放有父亲周文的书籍和父亲在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及其他重要的东西,其中有几枚父母亲用过的图章。我出于好奇,拿起图章看着,突然发现一枚刻着"丁玲"字样的图章。奇怪!我家怎么会有作家丁玲的图章呢?我问母亲:"这图章是丁玲送给咱们的吗?"母亲回答:"不是,那是为了替丁玲领取稿费时刻的。"母亲只是简单地回答了我的问题。由于母亲忙于整理贵重物品,我不敢打搅她,就没有问下去。可  相似文献   

4.
正我今年86岁了,是上世纪50年代被评为全国劳模的,是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到现在已有60多年了,一个甲子呀。不过,我想,时光再长久,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劳动光荣,人劳动才能获得幸福;再有,有的东西也要传承,优良的传统就要发扬光大,其实,劳模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劳动模范是做出来的"我1931年12月26日出生于上海浦东高东镇麦家宅,家里很穷,父亲是自家磨豆腐后挑出去叫卖,赚几个铜钱养家糊口的;母亲更可怜,五六岁时被人拐卖,先到济南,后来七转八转到了上海,从小做童养媳,16岁守寡,后经好心人介绍,跟了我父亲。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相似文献   

5.
父亲走了,在母亲过世九个月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让我常常想起他们。而最值得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还得从父亲爱写字说起。  相似文献   

6.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站台     
陈敏 《湖北档案》2011,(11):36-36
跟所有母亲一样,每次我从这个遥远的城市回到老家.母亲都特别忙碌,忙着做我喜欢吃的菜.忙着打点我换季的衣裳……而我在家短暂的日子。都被踩在走亲访友的脚步中,很少顾及忙碌而疲惫的母亲。回城的日子一到.我才会深切地体会出父母的牵挂和担忧。父亲的老爷车载着我的行李,母亲手提大包小包.而我则两手空空地走在他们中间。听着父亲时不时...  相似文献   

8.
温暖的财富     
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淡了,远了,被我们弄丢了……
  庆幸的是,一晃40多年过去了,期间搬家8次,碰坏砸烂的锅碗瓢盆,坛坛罐罐真不少,母亲唯一的老照片,却被我一直完好地保存着。  相似文献   

9.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10.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我祖父气坏了,向他连解释、带保证,说:"母亲什么东西也没给我们留下,我也从来不问她财产的事,更不用说私下给我们钱了."我六叔祖还不依不饶,指着祖父屋里墙上挂的一张画说:"这张画不就是值钱的古玩字画吗?"这可真应了我曾祖的那句话:"没来由".这张画挂在那儿不止一两年了,又不是现在才分来的.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从石头缝里夹生出来的小树,儿童时期,父亲早亡,母亲和奶奶两个寡妇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我母亲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她家以前是济南有名的"大户",可惜她赶上了她们毛家破落年代,但是她懂文化。我父亲少年丧父,只念过三年书,十七岁,  相似文献   

12.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3.
爱的阶梯     
从小我就惧怕父亲,而且怕得要死,因为父亲的沉默、暴躁、独断、专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产生过依恋,有的只是恐惧,就这样一直到长大,这种感觉陪我度过了漫漫的小学和中学时光。我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这种状态,因为我是父亲的女儿,有着和他一样的倔强脾气。父亲很少和我们搭腔,平时都是母亲传达"圣  相似文献   

14.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那满床爬满的臭虫和我…  相似文献   

15.
五一长假,我陪父母回老家探亲。虽说两位老人都不到七十岁,但身体都不好,特别是父亲,患风湿性心脏病兼哮喘已二十多年了,近几年又出现了荨麻疹的症状,对许多东西过敏,尤其是春天,草木复苏,百花盛开,过敏源更多了,一不小心就起一身大包,奇痒无比,吃的用的都得倍加小心,所以父亲很少出门。母亲也是,只要父亲在家,她是断不肯出去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祖籍在江苏盐城,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家里,我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祖母和一位残疾的叔叔同我们生活在一起,大家庭全靠父母种地为生。父亲患了肺结核病,又没钱得到很好的医治,40岁就去世了,那年我才11岁。父亲去世后,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到了母亲的身上,虽然我和姐姐都帮着母亲干农活,但毕竟不是强劳力,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除了贫穷,我们还要逃难,日本鬼子经常到我的家乡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家乡在丹东一个偏僻山村之中,1981年出生的我,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虽然我家住在农村,母亲是地道的农民,但是因为父亲在公路养护站工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记得当时父亲的工资好像是三十几块钱。又因为父亲是非农户口,我们家在那时还能够吃上一点供应的细粮,因此在伙伴们的眼中,我是非常幸福的。然而,这一点细粮,母亲要精打细算,只有来客人时我才能跟着解解馋,平时根本不可能吃到。母亲说,在我上小学时,给我吃个鸡蛋,都要左思右想,下好大的决心。已经记不得  相似文献   

18.
蓉儿 《湖北档案》2006,(8):31-31
近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 父亲去世已半年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有露过一丝笑容.她下班后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我很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这风风雨雨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有关父亲的话题,惟恐自己不经意碰破母亲心灵的伤口.但是沉默也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大姨和小姑常常焦急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19.
父母对弈     
父亲退休以后,迷上了下象棋,他的对手是母亲,只是他与母亲对弈,每每必输。因此,我们戏谑地送他雅号“常败将军”。父亲并不跟我们急,反倒乐呵呵地笑纳了。记得最初父母开始喜欢对弈这种消遣方式,是因为母亲一场大病  相似文献   

20.
这本书是父子共同书写的心灵篇章,是一位父亲因孩子、为孩子而抒发的爱的心声。各式各样的笔中,唯有孩子这枝笔永远纯真、浑然天成。作者说这是一本写给父亲和将要成为父亲的人读的书,我作为五岁男孩的母亲,同样被书中的亲情和爱深深地感动着。父亲细腻的真情感动着我,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倾注的爱和关怀感动着我,为人子对父母的恩情感动着我,作者对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