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宫体诗以其形式化的外在以及华丽淫靡的内核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所诟病。这类诗歌的产生原因可分为诗歌本身发展的结果和外部社会环境催生的产物:声韵对仗等诗体形式的成熟为宫体诗的形成提供了格式上的支持;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南朝民歌的浸淫和渲染成为宫体诗的壮大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2.
宫体诗以其形式化的外在以及华丽淫靡的内核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所诟病。这类诗歌的产生原因可分为诗歌本身发展的结果和外部社会环境催生的产物:声韵对仗等诗体形式的成熟为宫体诗的形成提供了格式上的支持;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南朝民歌的浸淫和渲染成为宫体诗的壮大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3.
宫体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华美的一页。宫体诗不仅形成于乱世帝王——萧纲的宫廷,而且宫体诗讲究格律、辞彩华丽以及追究声色描写的艺术特色都与萧纲的宫廷教育背景、诗歌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于宫体诗的后来的声势渐大都与以萧纲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文学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宫体诗创作之所以能够自成一体,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学者们对宫体诗之义界多有研究,倘以"新变"二字为着眼点,则可从宫体诗的内容、形式、功用三方面进一步审视佛教在其新变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宫体诗的界定及其产生原因仍有进一步考量的必要。宫体诗狭义、广义两类界定意见还须再作推敲,对其本义及后世此范畴内涵之变动应予兼顾;武人后裔的文人化与高门士族俗化趋势的胶结与融合等因素是宫体诗产生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梁代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萧衍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与这个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的来说,萧纲和萧绎乃宫体诗的旗手,提出过宫体诗的重要理论;而萧衍和萧统对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则有铺垫之功。  相似文献   

7.
梁代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萧衍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与这个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的来说,萧纲和萧绎乃宫体诗的旗手,提出过宫体诗的重要理论;而萧衍和萧统对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则有铺垫之功。  相似文献   

8.
侯爱华 《天中学刊》2010,25(4):76-79
萧纲为宫体诗的领袖和旗手,他不仅爱好文学,创作诗歌,还提出了“文章且须放荡”的宫体诗创作纲领。其理论是一种有悖于封建礼教的、新变的诗歌理论,具体要求是“寓目写心”、“吟咏情性”以及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讲求行文之美和声韵和谐。  相似文献   

9.
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有它存在的理由。宫体诗在初唐绵延有其深刻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和初唐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论宫体诗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体诗产生于南朝萧梁时代,许多学者在研究它的产生时,往往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其中描写女子、表现女性美,只是作者生活堕落的反映,其创作动机是为了满足淫荡的心理需求,本文认为,宫体诗的产生自有其特定的人文环境因素和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时期文学革新的意识增强,文学开始崇尚声色之美。在这个特定时期产生的宫体诗,是作家为了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山水题材的束缚,追求"新变"的产物。注重女性审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是宫体诗产生之际所追求的诗歌理想。尽管宫体诗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然而有许多描绘女性及其与女性相关物事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萧衍不是宫体诗人,但对宫体诗的兴起有铺垫作用。他爱好文学,创作了大量的“准宫体诗”:提携后进,积极引纳文学之士,并以才取士,为宫体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笃信佛教,将佛经的欲色描写带入诗歌创作,对宫体诗描写女性娇艳之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宫体诗新论     
齐梁时期出现的宫体诗,文学史家们往往多加否定。本文认为宫体诗乃是特定内容和艺术特征的一个凝结体,它体现了这一时期实践对艺术唯美理想的追求,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若对其一味指责,则失之公允。  相似文献   

14.
宫体诗的评价问题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宫体诗之后,唐诗是我国诗歌的高峰期,官体诗位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不可以被文学史剔除,但是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伤于轻艳"、有违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所谓"艳诗",对于宫体诗的接受就显得尤为困难,但对于这种诗歌的接受也是随着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变迁的.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梁代中后期的宫体诗,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宫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丽"的原则,又开启了唐诗重格律之风气。任何一种诗体都有其产生的渊源和背景,宫体诗也不例外,本文将从文学内部(即对古之美人情结的继承)、文学外部(即文化思想的自觉)、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梁代宫体诗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类型,宫体诗从产生至消亡,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宫体诗学则延绵数世纪,其内涵伴随中国诗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中不可缺或的审美要素.它的产生、发展、繁荣,绝对有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指导.但现在的宫体诗理论,似乎只是一些任人掇拾的书信和理论的碎片,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作者以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萧绎和其他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从整体上考察萧纲的宫体诗学理论,包括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考察宫体诗创作和"文学放荡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立身"与"文章",把身边真实的世界和文学幻想的世界截然分开的"文学放荡论",既是宫体诗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创作,促进审美意识的新变,在中国古代诗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齐梁宫体诗与南朝民歌产生于大致相同的时代,对产生于相似背景下的不同文学体裁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要对齐梁宫体诗与南朝民歌在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18.
佛教促进了人们文学观念和描写女性方式的转变,这为宫体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佛经也为宫体诗创作提供了范例。为了使众生免于色欲的诱惑,佛经教导众生将女性视为丑陋的有害的物品,同时面对美色不失其清净心和无染心。佛教观照女性的方式对宫体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导致了宫体诗创作中情感的失落和女性形象的物化,也导致了审美距离和审美心态的产生,使得诗人创作出许多富有美的意味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宫体诗即是在齐梁时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其内容多为吟咏女性,风格绮艳,甚至有些色情描写成分。宫体诗的形成符合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宫体诗的主要作者都深受佛教影响,甚至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从思想文化乃至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从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梁代天监初年之前的时间均可以称之谓宫体诗酝酿期.其时,文学传统之影响、社会环境之孕育与宫体诗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