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电视艺术因其大众化与消费性特征,缺少与以往艺术资源的一种脐带联系.因此,电视剧中农民形象的创造不可避免地受到以往文学作品中农民形象定型化以及电视艺术的都市中心特征的影响,以致于电视剧中农民形象往往与落后、愚昧等诸如此类的特征相联系.只有从已有的电视艺术资源中找到借鉴,把农民形象在他赖以生活的热土上塑造起来,去表现他们真实的生活境遇,表达他们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才能在农民生活、农民形象丰富多彩的今天在电视荧屏上去展现多样化的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2.
对茅盾小说时代性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上是有偏颇的,其小说时代性的特色同样见诸于艺术表现上.为增强小说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茅盾在创作方法、结构艺术、文体及艺术手法等方面作出了种种努力,力求以小说艺术的时代性追求来捕捉和体现时代的精神,从而使其小说的时代性特征在内容与形武上求得了融合.因此,茅盾小说的时代性绝不仅仅局限在思想内容方面,它同样体现于精彩的艺术表现之中,对此我们应该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突出道德伦理色彩,在总体上体现出向善为美、秩序为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岩《九华诗集》作为宋代百咏诗之亚流,在艺术特色和诗体特征上呈现出典型的百咏诗特性,表现在艺术特色上讲究修辞组合,用典和议论,充满禅意禅趣,在诗体特征上呈现为组诗结构、七绝体式、题下注释,这和宋代百咏诗的影响有关,也和《九华诗集》歌咏对象有关,对陈岩诗歌百咏诗特性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选取一代伟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毛泽东,从他的生平著作中,领略诗词创作上的艺术风采.先从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入手,后过渡到其文学特性上,寻找两者潜在的关联性,为下一步分析毛泽东诗词歌曲的音乐性做铺垫,最后提炼出艺术方面的具体特征,总结诗词歌曲艺术对毛泽东伟大人生的重要影响.旨在学习毛泽东在诗词歌曲上的艺术创作与运用,以及背后伟大革命精神的发扬壮大.  相似文献   

6.
公元15至16世纪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成熟期,明政府的宗教政策也促进了造像艺术的发展;外八庙珍藏的铜镀金宗喀巴像在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既有西藏本土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明永宣宫廷造像的艺术特征,是藏汉艺术相互融合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7.
书法欣赏是整个书法创作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欣赏者面对书法作品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感受活动.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欣赏来说,书法欣赏又表现出自身的审美特点,具有再创造与再评价、抽象性、情感性、模糊性、共同美等重要特征.只有把握了这些艺术特征,欣赏主体的创造性才能在书法作品欣赏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伟大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创作方法、章法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精湛的语言艺术上.本文从解读<诗经>作品入手,进一步探究<诗经>的语言艺术规律,以证明<诗经>语言具有鲜明的音韵美、形式美和风格美,即"三美"特征.这"三美"特征,充分体现于<诗经>各篇作品之中,成为展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从而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二胡曲在旋律、力度与节奏、调式、演奏特点等方面的艺术特征,揭示出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甘谷制作脊兽始于清末,受当地文化底蕴的影响,脊兽艺术在标示等级观念的同时,祈福纳祥观念亦深入其中,形式多样,颇具艺术、文化价值.作为民间美术,甘谷脊兽具备一般审美特征,更具备以地方为性特征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解构线条美     
文章论述了线条在中西绘画的经典作品中所显现的审美作用和意义.并通过线条美在中西绘画中表现的分析,认为中西绘画中所运用线条造型的方法、手段不同,但在艺术效果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指出绘画艺术并不是用了线条,就会有线条的美感;只要运用的恰当、生动、富有变化,能表现出对象外部特征或内在气质即可谓美的线条.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是对艺术“精英性”追求的历史,后现代主义艺术表面上看是对“精英性”的反叛,倡导的是艺术的大众化。然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如商品性、娱乐性、复制性、反文化性无一不是现代主义艺术特征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表面上不同的叛逆暗含着质的共同性。后现代主义艺术仍然是以现代主义的方式、以更隐密的手段、更大的密度、更小的冲击力继续着向权力中心的靠拢。  相似文献   

13.
牡丹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花卉植物之一,牡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源流久远、延续时间长、内涵复杂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学的和艺术的等多元特征。牡丹的自然文化特征表现在它的植物学、药物学和园艺学特性;牡丹的历史文化特征在于它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并且有许多与牡丹有关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被持久传承和弘扬;牡丹的文学特征体现在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丰富多彩;牡丹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牡丹作为绘画、陶瓷、歌曲、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描绘的对象得到了多种形式的艺术体现。这种多元性使得牡丹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综合性艺术的中国古代戏曲,其创作必然受到传统审美功能的影响,受到戏曲家的阅历、思想、情感、审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受到戏曲这一表演艺术的限制,受到民族文化和时代等多种因素的约束.因而,戏曲创作的心理及艺术表现就有着与其它文学体裁不相同的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借用文化学相关理论,围绕“大刀舞”的活动流程,捕捉其中的文化特征,以此为切入点,对它独特的文化价值进行探究.通过田野考察和解读得出以下结论:许村大刀舞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独特,是徽州文化大厦的重要基石;许村大刀舞在文化的器物、行为及心理等层面上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民俗体育的显著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村大刀舞所富含的人文内容、历史信息及其艺术表现力等将对张扬人文教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保存历史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装置艺术的定义、形成和特征,分析了装置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装置艺术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对装置艺术的阐述和分析,试图对中国的装置艺术发展做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活着》其教育意义远大于艺术价值。从《活着》作品结构来看,该部作品以男主人公人生故事为背景,在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生磨难等多个维度,推进多元化艺术视角,通过艺术信息传递引发读者反思,从而,传播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正是由于余华的《活着》在文学特征、叙事策略上更贴近现实生活,加之该部作品与同时期文学著作在艺术刻画、人物塑造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使其能更好地被读者所接受,并提高读者沉浸感受,为该作品更好地在新时代多样性文化视角中更好地发挥余温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武”与“舞”的结合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为吸取武舞结合已有经验,探究其艺术特征,开拓更大发展空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现场观摩、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在探讨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起源及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以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体育艺术节获奖舞台剧作品《武动巅峰》为例,对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武”与“舞”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展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节目创编、音乐、灯光运用、服装、道具配备等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出现了愈加深入的有机融合。认为在继承武术和舞蹈的传统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形成武术表演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多元舞台表演,是舞台剧重要的发展方向。建议进一步加强武术表演和舞蹈、杂技、艺术体操等相结合的实践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血色浪漫》在思想艺术展现上是富有个性的,其主题包装和主题显现都呈现为与时代精神既契合又背离的双向特征。这种微妙的契合与背离特征,使得文本在审美愉悦、欣赏消费和思想深度上都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使得小说和电视剧《血色浪漫》在思想艺术上避免了20世纪中国文学泛政治意识形态化和商品化、碎片化的不良倾向,同样也决定着二者的成功出版和播映。  相似文献   

20.
婴戏图和童趣诗发展到宋代时均达到其黄金时代.宋代婴戏图和童趣诗在表达方式上都具有叙事性特点,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表现同一种内容或主题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叙事性特征:宋代婴戏图叙事效果的直观性与童趣诗叙事效果的间接性、宋代婴戏图叙事的瞬间性与童趣诗叙事的流动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