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查阅文献、观看录像、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市场营销学,对30多部商业化"功夫舞台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各类题材市场比率差距大,世界传播武术文化面窄,国际影响力有偏差;世界传播剧目内容单一,传统武术表演技术老套;武术演员技术动作由"武"向"舞"的趋势发展,攻防技击性逐渐减弱;演出市场混乱,缺乏统一布局和长远规划;武术文化传播公司寥寥无几,商业演出经济收入不乐观;剧目创作团队国际合作较少,艺术编导外行、武术演员素质不高;媒体介入较少、宣传力度不够,国内外观看环境差异大。对功夫舞台剧与传统武术今后良性发展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从武术与戏曲结合的历史梳理入手,对沧州武术戏的起源和原初形态进行考察,总结了其原初形态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侠义精神是武术戏推崇和宣扬的重要价值取向;沧州尚武的地缘文化造就了武术戏戏武结合重在武的形式特征;在唱腔与乐器配置、服装与器械使用、递帖与剧目搬演、互动与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浓郁的武术文化气息和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3.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总结归纳出“芦笙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运用的重要价值,结合当前贵州省高校实际,提出贵州省高校开展“芦笙舞”运动的一些建议,运用民族舞蹈的步伐结合现代体育器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便使“芦笙舞”能在贵州省高校体育课堂中得到良好开展,推动舜口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文本分析、逻辑归纳等方法对学校体育如何弘扬中华武德展开研究。中华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有助于大德维度“民族气节”的熏陶,公德维度“见义勇为”的培育,私德维度“谦逊和善”的养成。鉴于学校武术弘扬中华武德的实然困境,基于具身认知理论, 汲取“具身德育”思想,提出了“具身武德”概念。“具身武德”主张武之本在攻防,武之体在竞赛,强调立德树人,以武育人,将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与攻防展演和攻防竞赛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让中华武德融入学生身心深处,融入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细处。实践要求: 确保学校体育武术课时是“具身武德”的前提要求;推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具身武德”的重点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的“具身武德”意识与能力是基本要求;重视课内外武术攻防展演与攻防对抗竞赛相互联动是“具身武德”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梳理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溯源了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历史形成脉络,认为:我国艺术体育起源于"舞",先后出现有舞体动作、舞蹈样态、舞武式身体训练的多种萌发状态.其中,乐舞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艺术体育向学校教育领域逐步渗透的最初样式;而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形成时的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体操文化兴行"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的技术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展开讨论。研究表明:"武"与"舞"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交织在一起并行发展的,"武舞"为武术在技术形态上形成"艺术性"奠定了基础;在兼具"技击性"这一实用特征的同时,武术的技术动作也表现出了"动作美"、"意蕴美"和"意境美"的艺术特征;充满"艺术性"武术技术动作包含着对技击真实的再现和技击情感的表达,它们构成了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表征。故此,中国武术在技术形态上具有鲜明"艺术性",这是从艺术的视角对中国武术作出的一种全新表述和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各门艺术之精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形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百花园中,武术,恰似一枝奇葩,开放得尤为鲜艳,尤为光彩夺目。“唱、念、做、打”作为传统戏曲表演的四大方面,是我国任何一个较大的传统剧种都必须具备的。而“武戏”(又称武打戏或武功戏),则集中地反映了武术在戏剧表演中的运  相似文献   

10.
“擦大钹”是流传在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乡彝族聚居村落的一种将舞蹈、杂耍、武术、打击吹奏乐融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擦大钹”舞蹈具有蹈多于舞,“顺边”体态;粗犷豪迈,诙谐风趣;类型丰富,程式多样;动作反复,即兴表演;大钹主导,伴奏多样等的风格特点。其特点的形成与彝族的自然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民族精神、人生态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舞蹈所属的风格类型和古代军事战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现状及其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结合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依据武术套路发展的规律,根据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内容,分析了当前竞技武术套路编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历史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从搏斗形式的“武”发展成为一种术道并重的“艺”的过程中,“气”是其“神韵”的源泉、“道”是其“精神性”的根本、“心”是其“妙悟”的基础.在梳理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武术发展的终极追求,“道艺并重”是武术和谐发展的精神需求,“武艺兼修”是中国武术创新发展的原点和归宿,旨在为更好地认识武术的艺术特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传统武术之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收集相关献资料,并就论的主题,请教了多位研究化学及武术的专家和学,对涵融于武术化之中的四种典型传统思维方式展开了讨论,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直觉思维方式则令武术的传承强调意会性或不可言说性,在武术的传习进程中,特别是在武学修证的高级阶段,以直觉顿悟的方式悟拳、求道;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促使武术得以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有机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视人与自然及个体自身为统一和谐的大系统,从而追求内外一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以形喻势”、“重意不重形,,皆是意象思维方式在武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文武合一”是武术传承的理想追求,近年来学校武术“淡化套路、突出应用”“优化套路、强调应用”“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等教改理念都是在追求“文武合一”中对武术本质“击”与“舞”的改版性重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视角对武术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击”“舞”一体是武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依据,以“刻意练习”为语系的“击”与以“NLP教练技术”为语系的“舞”两套编码训练系统的合一形成武术技术传承与品质培养的教育指向.与以往重“技术教学”的教改理念不同,2013年学校武术教育联盟提出的“打练并进”教改理念是武术“击”“舞”一体、重“教育”传承的回归.学校武术只有实施散打兼顾套路、套路兼顾散打的教改模式、采取与时俱进的“刻意练习”与“NLP教练技术”教育技术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打练并进”教学目标与“文武合一”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15.
雷军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41-1142,1145
舞龙舞狮是一种集体育、武术、舞蹈、音乐、艺术于一体的体育运动,艺术表现力是舞龙舞狮运动员动作完美的体现,也是运动员表现动作丰富的情感和完成动作质量的体现.目前我国舞龙舞狮运动员还存在较大差距.将从表演意识、身体素质、动作质量和对音乐的理解等方面来探讨舞龙狮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旨在有效提高舞龙狮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从整体上提高该项目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竞技武术发展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分析可知:竞技武术套路随着其艺术难美化进程的加剧,"打练结合"已经成为历史,而淡化技击特点和文化特色绝非其发展的长久之计,"高、难、美、新、真"的提法也无以贴切反映其技术发展.技击特点是其最主要的技术特点,形神兼备是其最主要的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是其最主要的竞技特征,三者如何协调起来是其发展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解析大武术观视域下武术大众化发展战略,分析高校武术发展现状和我国武术大众化发展基础。结果表明,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是可行的,也应该是今后高校武术发展的方向。改革武术教学、加强师资建设、推广名家讲坛和武术表演结合、支持大学生武术社团发展、规范推广段位制与会员制,是促进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