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前新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角色转换不适应,新教师流失率高,对职后进修重视不够。新教师专业成长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晓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的研究者,反思型的教学实践者,成功的教育合作者,终身学习者。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途径:职前培养要打下厚实的基础,入职要利用合作机制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职后要为新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戚新坚 《体育世界》2010,(12):28-29
采取文献资料法、信息查询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终身化的机制进行讨论,文章重点对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多因素进行分析和论据,提出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终身化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邹师 《体育科学》2002,22(6):29-33
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信息查询法等方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历史轨迹,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机制进行讨论,文章重点对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多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职后培训(教育)的基本情况,利用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河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职后培训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5.
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论袁明:制约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职后教育的因素有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少、经费缺乏、领导不重视、职后教育制度不完善、职后教育形式僵化等,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机制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育机制的改革等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贯彻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定通畅渠道,以利落实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并为教师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泉州市55所中学新任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新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接近国家规定要求;学缘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新任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新任教师中存在着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岗前和职后培训工作需加强。对策:建立终身学习的专业意识,提高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加强新任教师师德教育;探索实现职前培养、岗前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双方配而合完成的行为,不仅要求受教者虚心求教更要求教育者即教师具有过关的专业素质技能。在以往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中,学界更多的将关注度倾向于中、小学教师,而本文则另辟蹊径通过对于现状、重要性、问题与展望四个角度的探讨来进一步渗透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必要性,并以关注度偏冷的体育专业为例进行研究,从而强化社会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研究表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面临几方面的阻力。包括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欠缺;部分教师学历水平偏低;现实条件制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等。建议: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建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探索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提高教师学历;切实保证经费;缓解师资缺乏,加强人性化管理,提高教师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走向贯通: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未来体育教师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体育教师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在体育教师教育过程中要实现文理、一般教师教育与学科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学历与非学历、教学与科研、师范与非师范、学校与社会的贯通。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改中创新教育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政策,更是教育实践的要求。体育教改中,我们把创新视为抽象的“创新精神”,“创新政策”,却没有能从体育教学环境的营造、体育教师的在职提高和适应新的教改的业务培养、体育教材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加以有效落实。为此,作者从3个方面分析了体育教改中的创新教育问题,即:“创新教育的实践性;体育创新教育的早期化;体育与人的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情感,是消融师生交流阻隔,排解认知障碍,实现师生感情沟通的重要手段。笔者长期从事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深刻体会到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情感教育对体育教师情感素养的要求及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够给从事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同行们带来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3.
王超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6):721-722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适应现代化高职体育教育的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淑芬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09-109,111
新课程下,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单一,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重视不够,体育教学设施配置不完善,中职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兴趣等原因,导致体育教学不能发挥其优势作用。新课程下,要改变教学模式,让体育教学从困境中走出来。本文以中职体育教学现状为基点,分析中职体育教学开展所面临的困境,研究体育教学优化策略,提高中职学生体育水平,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15.
实践教育一直被高职院校所重视,而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排球教学占据重要部分,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进行排球教学时仍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对于动作示范在高职排球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充分的认识,在教学中较少应用动作示范,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性发展不利。该文先分析了动作示范在高职排球教学中应用的价值,继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动作示范法在排球课教学时的作用及应用,希望为从事高职排球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8年高校思政教育大会中强调,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也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也应当做出调整。体育课程作为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入地贯彻落实国家教学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系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部分,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第1目标。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指导思想过时且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师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此,结合教学经验从配套教材改革、强化体育教学高职特色、变革指导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我国武术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推进多年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环节无法落地,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顾虑武术攻防技击教学的安全性问题,大部分在职教师也不具备武术攻防技击的教学能力,致使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与学校及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校方的"安全之忧"和教师的"技击教学能力缺乏"已成为武术教育改革推进的最大阻力。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在强化武术教育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构建安全规范的武术攻防技击教学体系、培育教师的武术攻防技击教学能力,保障武术教育改革参与者的利益收入,充分协调好武术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关系,夯实武术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教育事业的动力支撑,而高职学生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对于高职教育方面的重视,做好方向指导。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更能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习,体现课程改革的创新性。本文主要针对决议体能发展角度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20.
覃勇力 《体育科技》2011,32(1):134-136
调查广西中职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包括广西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体育教师知识状况,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程度以及体育设施条件。结果显示:现在广西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条件已经相当滞后,体育与健康课给学生带来的是心理负担,无助于中职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现有课程的改革,将有助于培养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