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东汉末年荆州所辖郡数,史料的记载不相同.<后汉书·郡国志>和<晋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末年荆州只有七个郡,但<后汉书>的<刘表传>和<文苑列传>以及<三国志>的<刘表传>和<赵俨传>等都明确表明此时荆州有八个郡.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东汉末年荆州有八个郡,并对章陵郡的存在时间、辖境以及史料记载的郡太守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所记载两汉郡一级户口数,估算出西汉元始二年嘉陵江流域有248 388户,有1 057 263口。东汉永和五年嘉陵江流域有297 015户,有1 119 986口。两汉人口的分布主要呈不平衡性和沿江分布的特点。文章还对涉及嘉陵江流域各郡的人口数量多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南越,亦称骆越,《后汉书·马援列传》注:“骆者,越别名。”它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即五岭以南直至今越南中部地区。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215448,口1372289。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七郡有户375624,为前汉七郡户的1.7倍。口1931843,为前汉七郡人口的1、4倍(《后汉书·郡国志》对郁林、交趾两郡户口没有记载,著者暂按《前汉书·地理志》所载之数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4.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载有襄阳县、襄阳郡说,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羼入、误抄照搬之说。《通典·州郡七》说:"襄阳,汉中庐县地也。"《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说:"襄阳,汉中庐县地,汉初徙骆越人居之。"《三国会要》说:"《宋志》引《魏略》云:襄阳郡‘(魏)文帝立’。"这表明,两汉没有襄阳县、襄阳郡建置,襄阳县、襄阳郡的建置当起于曹丕。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影响太大,导致一些古籍以讹传讹,积重难返,亟需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1]是东汉学者许慎编撰的中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书.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过研究,尤以语言文字学角度为主.笔者通过对《说文》中地理资料的整理,发现有一些郡国级行政区划的名称不见于《汉书·地理志》,还有一些不见于《续汉书·郡国志》(下文分别简称《地理志》、《郡国志》).  相似文献   

6.
《汉书·地理志》中所载西汉时期的政区划分中,湖南占有四郡国(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国),共47县.在这47县中,古今地名相同的有9个、与今地名相同但地点不同的有6个、与今地名有异的有27个、古有但今未延续下来的有5个.西汉时期湖南四郡国所辖的47县中,属于现在湖南省行政区划以外的有11县.其中广东5个、广西3个、湖北2个、江西1个.  相似文献   

7.
以往关于东汉辽东属国问题的研究,争论大致集中在设置时间、何以称"辽东属国"、属国的性质与作用问题等几个焦点上。其中,何以称"辽东属国"是一个核心问题。有迹象表明,东汉辽东郡的辖域曾一度向西扩展,由此极有可能《续汉书·郡国志》辽东属国辖下六县曾一度均属辽东郡,这就使"辽东属国"的分置完全符合《续汉书·百官志》"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的关键约束。在此基础上,属国的性质与作用的认识也应该有所更新。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颇为丰富,京房"六十律"与汉<易>"卦气说"象数模式的密切关联性,正是从<后汉书·律志>相关记载中得以显示的.本文对<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作出具体的分析评说,并论述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有"鹵县",《后汉书·郡国志》不见记载,卤县东汉废,再无史书记载。从此卤县湮没,治所无考。甘肃省崇信县博物馆陶荣在崇信县境内刘家沟、王河湾、魏家沟许多秦汉时期陶器上发现有"卤"、"卤市"等戳记,并撰《卤县地望考逸》一文,认为今崇信县刘家沟遗址即为汉卤县遗址。笔者前往调查,认为将刘家沟遗址确定为卤县治所,甚为有理。对卤县治所的确定,纠正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的错误,填补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关于卤县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汉书·尹翁归传>所载"河东二十八县"是昭帝时期河东郡的辖县情况,而<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郡辖安邑等二十四县(侯国)是成帝元延年间的情况,前者比后者早70年左右.笔者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证出"河东二十八县"还包括周阳、高梁、岸头三县和下摩侯国.昭帝时期河东郡已分为南、北两个监察部,并影响到后世该地区的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11.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都载荆州辖七郡,即南阳、江夏、南郡、长按、武陵、零陵、桂阳。然《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初为荆州刺史,延谋士激越为其画策,认为只要“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激而定”。这说明东汉末年,荆州却辖有八郡。那么,荆州八郡又指哪八郡呢以汉官仪》载:“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其中,“江陵”当是“江夏”之误。前七郡都是西汉以来既已设置的旧郡,章陵郡当为新增置的郡。然章陵郡为何时所置呢?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洪亮吉说:“案…  相似文献   

12.
<七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是我国文献学史上的重要文献目录,均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三者在体例因袭、著录、分类和创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3.
李广燕 《文教资料》2008,(31):64-65
<宋史>成书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宋史·河渠志>是继<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之后,恢复了<河渠志>专篇,从而纠正了<后汉书>等史书不列有关水利专篇的缺陷,然此书虽署名脱脱等撰,实乃出于众人之手,且系用两年多的时间仓促成书,讹误颇多.本文拟就其中部分文字进行校勘,讨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陆机是西晋文学大家,对文学史影响深远.一生著述丰富,据<隋书·经籍志>注可知,<陆机集>至南朝梁时尚存47卷,目录1卷,<连珠>1卷,计49卷.然自梁以后逐渐散佚,据<宋史·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至宋时仅存10卷,且许多篇章实为残篇.  相似文献   

15.
唐朝使职是唐朝官制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专门记载官制的<大唐六典>、<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以及<通典>等唐代典籍却对之记载很少,多为一提而过,实为一大缺憾.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以罗振玉为代表的学术界开始了对唐朝使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楚地历经时代更迭,其山川风俗与地域变迁,可略探其脉络。据《汉书·地理志》所载,汉时楚地地域范围北至荆山,南至衡山,囊括长江、汉江、云梦泽等水域,有南郡、南阳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汉中郡、汝南郡九个主要行政区域。楚地水系众多,以长江和汉江为母亲河,沿周边支流辐射,几乎每一郡县都有一条河流,有明确记载的较大河流三十四条,其中行程过千里的有六条;这里还是盐铁兼收的鱼米之乡,物产十分丰饶。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楚人形成了无千金之家的理财观和"信巫鬼、重淫祀"的鬼神观,与当时中原之地的礼俗有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本《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对"茬平"这一地名的写法不一。通过对照各家版本及相关的记载可知,有关"茬平"的三种写法,即"茬平""茌平"及"荏平"。通过详加校对和考证,认为,在汉代,"茬平"俗作"茌平"。读音皆是如颜师古曰:音仕疑反,即chi ping。因此,有必要在中华书局本《史记.酷吏列传》"尹齐"条、《汉书.地理志》"东郡""泰山郡"条、《汉书.酷吏传》"尹齐"条、《后汉书.郡国志》"济北国"条下加注"茬俗作茌"。而有的版本写作"荏平",则是在传抄和版刻过程中,因形似而致讹。  相似文献   

18.
顾国 《现代语文》2008,(3):121-122
<五礼通考>对<汉书>中<纪><志><传>都有大量的引用,因此,研究<五礼通考>引用<汉书>的考异问题,不仅可以开启<五礼通考>研究的大门,而且对于<汉书>的研究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将<五礼通考>引<汉书>的考异情况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研究古代政区地理有着长远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加,对古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战国县制、秦郡和《汉书·地理志》等三个方面概述出土文献对政区地理研究的贡献,初步结论为:(1)战国县的生成方式约有4种:三晋齐燕由县鄙之县到县邑之县再到郡县之县,秦商鞅变法"聚小乡邑聚为县",楚"灭国设县",以及诸侯国在新占领地区先由点线占领再到军事控制区最后形成行政化区域。(2)秦郡的设立有一个从12郡再到36郡的过程,秦始皇36郡并不包括秦国本土的内史地区,而仅限于山东六国故地。(3)《汉书·地理志》的郡县名目及数量当有可靠的官方档案来源,可以信据;附注的郡国沿革部分可信度不高。  相似文献   

20.
班固在<汉书>的撰述中,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自注的方法,以自注形式说明正文,阐发见解.本文围绕<汉书>诸志、表以及纪传中的自注,试图对<汉书>自注的内容和形式、历史影响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