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汪红兴 《教育文汇》2014,(10):37-37
九万余字的《我们仨》,在春夜合上之际,倍觉温暖。读《围城》,熟知了大家钱锺书;读《堂吉诃德》英译本、课文《老王》,又“拜见”了杨绛先生。很多年前就知道《我们仨》这本书,却一直没有看到。前些日子去书店淘书,突然看到,眼前一亮,那朴素的浅褐色封面,普通的小印本,端庄典雅,宛若小家碧玉;再看书版权页记录的印次数竟达28次,发行量达100多万册。此书在读者心中,分量有多重啊!  相似文献   

2.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家庭的温情和做人的智慧,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杨绛所记叙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平凡的生活琐事,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我们仨》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结构上看,作品三个部分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从三个部分的关系看,虚实相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含义丰富、蕴藉多端。  相似文献   

4.
比起时尚文化的煽情和火暴,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淡得不能再淡的文字作品,可它却一下子切中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其间不知多少次,我不得不放下书,任泪水在脸上流淌。已经很久没有体验到这种来自阅读的感动了!面对这样一本书,我感觉自己已不是在欣赏美文,也不是在寻找思想,而  相似文献   

5.
读书,可以帮助人了解许多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情景。读《我们仨》的生命旅程,既令人感奋,亦催人泪下。钟书先生、杨绛先生、钱瑗先生都是那样的自励、自爱、自尊、自谦、自律与慎独。“我们家,很朴素。我们仨,很单纯。”朴素到只知翰墨香;单纯到惟愿做学问。可是……  相似文献   

6.
杨绛作为一位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了八卷本的《杨绛文集》。杨绛在《自序》里自谦地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其实众所周知,杨绛先生不论是创作还是翻译都是用“心”在进行的,尤其是散文。她的散文文风恬淡、平和、睿智,似水,又胜酒,淡泊中寓着浓郁,平静中饱含深情,干净明晰的语言在她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力避一般的传记范式,依然采用她一贯的立足平凡人生、顺应天性自然的写作姿态,用适情任性而又优雅练达的散文笔调,娓娓诉说人生中最平常也最悠长的亲情体验和甘苦滋味,从中却展示出丰富深刻的人生大境界,传递给读者睿智丰厚的思想与情感。这部朴素真挚的作品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8.
杨绛先生的长篇散文《我们仨》以一贯朴素自然、清丽风趣的语言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学者家庭相知相守近六十年的生活图景,优雅练达的散文笔调娓娓诉说着人世间最平常也最悠长的悲欢离合、甘苦滋味,展示了一个蕙质兰心的知识分子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感悟与释读。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创作与发展无法离开对美的追求,身为当代散文大家,杨绛先生以其独有的笔法营造出散文的美,本文以其近年出版的长篇回忆性散文《我们仨》为依托,从美学角度来评析其散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淳朴、仁义、善良三个角度分析杨绛眼中老王的形象,以展现杨绛的创作动机,点明文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杨绛散文以真切感人制胜,最新作品《我们仨》尤其如此。1997年、1998年,钱媛钱钟书相继因病去世。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饱含深情以及特有的笔调书写《我们仨》,回忆他们坎坷而甜蜜的家庭生活。在失去爱女与伴侣之后,她并未以痛不欲生的姿态回忆,而是用看透红尘大喜大悲之后的宁静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细读该作品会发现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她对于家人的深刻怀念,全书在行文过程中更是哀而不伤。《我们仨》一书中虚实相生、巧设悬念、典型性细节描写、合理背景描写以及写意手法等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实践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既紧密联系,又有各具特色的科学体系、灵魂和精髓。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包括六个部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精髓;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包括九大观点,“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主题,形成了以九项成果、两个问题和三大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的三句话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精髓。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1997-2006)对杨绛散文的研究渐成热点.学人们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从题材、独特价值和意义,写人手法、反讽修辞和喜剧精神,作家心态及新作系列散文《我们仨》等多方面考察探讨,研究成果喜人.研究空白有待关注.  相似文献   

14.
覃军 《海外英语》2012,(7):144-146
有关诗歌可译性的争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达不成一致的看法。文章首先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肯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之心灵与原诗之意境是诗的灵魂,原诗之诗味是诗的精髓。故翻译诗歌要译诗之灵魂与精髓,即要译心、译意、译味。然后,结合实例讨论了诗歌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邢台翻译史及邢台翻译界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台作为地方城市,她的翻译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从翻译产业,翻译学科、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的作用等多方面综述了邢台翻译的历史和现状,同时还简要展望了一下未来。  相似文献   

16.
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其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却一直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从翻译视阈来论析张爱玲与《海上花》,可以管窥其不同寻常的译者素养与翻译才华,为张爱玲全面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是当今颇具实力的女作家中别具风格的一位。创作题材的新鲜质朴、主题表现的深刻独特,不时激活着现代人麻木疲惫的心灵,而在叙事上的着意经营,更使她的小说耐读而富有独特意味。从叙事艺术入手,通过叙事方式、叙述视角、叙事内容以及话语风格方面分析她获茅盾文学奖的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特征,从而进一步把握迟子建一贯风格在本部作品中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是以其传奇作家身份为核心,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析,而忽视了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与成就。文章通过阐述张爱玲的译者素养与翻译《老人与海》的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可以管窥她作为译家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