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轼与毛泽东在我国词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从其诗词意境的表现对二者的词进行赏析与探究。苏轼重于“情”与“气”的模写与抒发.毛泽东在“情”与“气”中更多地突出“格”的映射,使作品富有更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人们谈论苏轼时,多着眼于他的豪放旷达。本文从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入手,分析他被贬黄州时忧郁的心情,说明现实中的苏轼并不那么旷达。从他躬耕东坡、与黄州父老交往时思想得到解脱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赤诚”是他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他以后的人生路上无往而不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一个诙谐的人,诙谐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了他的整个文学生命。苏轼的诗词作品有极大一部分充满着谐趣,这种谐趣大致可分为两类:单纯的诙谐和寓庄于谐,而且,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体现的这种诙谐是有它自身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轨迹的,是在他的生平经历、性格气质、才气学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出他的谐趣,而且“蚀刻”了他的谐趣的发展历程;苏轼的诗词作品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和乐观的精神,是他一生人格的结晶,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尽考察了苏轼作品中计数动量词“次”、“度”、“回”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类别,揭示出其内部差异,并与前代动量词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结论是这三个动量词在宋代发展成熟,并从中显现出苏轼作品这一类书面语料在语言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久负盛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怎样评价苏轼的作品,评价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所写的诗文,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特别是“四人帮”出于其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诬蔑苏轼是“竭力维护旧制度  相似文献   

7.
苏过,苏轼幼子,为苏轼诸子中最继家风者.在他的诗歌中,“茅茨”、“茅屋”、“陋巷”、“容膝”“荜门”“圭窦”“空四壁”“一廛氓”诸语层出不穷、频率极高,见出他有着浓重的“陋室”情结.这可以从避祸全身、自由自主、知足易安、齐物论与命定观几个方面去解析.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一提到他,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苏轼的魅力是永恒的.他的魅力源自他独特的人格风范.杨胜宽《苏轼人格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对苏轼的魅力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纵观全书,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就.一、对苏轼向往的理想人格模式的准确把握“人格”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最权威的解释,原因是它包罗的东西、存在的形态太丰富.作者没有回避这一问题,对现有观点进行比较之后,根据对文化一词的广义理解,将人格界定为“人的文化品质”,从此入手,对苏轼的人格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苏轼的人格理想即其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又与宋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中国文化演化变迁至此,真正达到了儒、道、释合流归一的境界,苏轼的人格理想正反映出文化精神融合的这种大趋势.作者根据东坡作品中对“水”与“竹”的议论,整理出了苏轼向往的理想人格模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在中国哲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关于水所象征的道德智慧,《韩诗外传》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理者;蹈  相似文献   

9.
略论民间音乐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 ,不仅精通诗文、绘画、书法、而且还极为精于音乐。在他留下的作品中 ,有关音乐活动的诗歌就有几十篇。如他在描写其父苏洵弹琴的一诗中道 :“微音淡弄忽变转 ,数声浮脆如笙笛”;在赞李季吹笛一文中云 :“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这些生动形象的赞语和高度的鉴赏水平 ,足见苏轼的音乐素养之渊厚、音乐视野之宽阔。在苏轼的一生音乐生活中 ,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不次于对其他艺术的追求。在他的诗词歌赋中 ,山歌、民间歌舞都是他创作中所涉猎的对象 ,故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少对民间音乐活动的素描。他重视研究民间音乐 ,早在青年时代就开始…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品高频出现"水"意象.包括"水"及其水的各种变态如"雨""霎""雪""波""江""河""湖""海""溪""泉""流"等在内,"水"意象在苏轼作品中出现竟达29000多次.苏轼对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同时,他对水也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的"水"世界里,透着他的思辨光芒.  相似文献   

11.
库万晓、木斋二位先生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刊登的《论文同诗中之“子平”为苏轼》一文中认为文同诗文中的子平当为苏轼,而孔凡礼先生却提出了异议,他提出文同诗中的“苏子平秘丞”不是苏轼的文献依据,文章并论及了苏轼未作舒州团练副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湖州。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做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轼倒…  相似文献   

14.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标志着古代散文的新的高峰。南宋皇帝孝宗赵眘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他的游记散文更是戛戛独造,如《赤壁赋》、《石钟山记》等名篇,众口昔碑,流传百世,成为苏轼散文的艺术精品。尽管他们在其宏富博赡的文集中数量并不显目,伹质量不一定与数量成正比,这些文学性很强的游记作品,恰恰是苏轼散文创作成就的突出体现。“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以说是苏轼游记散文艺术特色的最精当,最准确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几百年来,苏轼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培养着人们的意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苏轼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作品中的人。可以说人格美是苏词的灵魂,是苏词的风骨,而艺术美则是苏词完美的表现形式,二者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苏词特有的风格,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一、苏词的人格美  人格美之一:独立不倚  “独立不倚”是苏轼人格美的核心。苏轼是中小地主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人物,启幼即受家学熏陶,博览文史,他怀着“奋励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的宏大抱负走上政治舞台,以“忘躯犯颜”,“直言敢谏”自许,力图干一番经世济时的事业,曾以一副舍身报国,奋勇进取,风节凛然的儒者面目出现,认为应该坚守“独立不倚”、“危言危行”的名节。  相似文献   

16.
谈苏词二首     
苏轼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以“豪放”著称。其实这所谓“豪放”,也只是与温庭筠、柳永等那种专写绮罗香泽,以缠绵旖旎著称的“婉约”派相对而言。事实上,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有的空灵隽雅,有的萧洒飘逸,有的豪放粗犷。《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豪放粗犷”一类的代表。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以及在风格上“豪放”到这种程度的作品,在苏轼词里也不是很多的,然而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苏轼思想的一个侧面。本文就想结合这两篇作品,对苏轼的这个思想侧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意象论”是美学、文艺学研究中关于“意象”的一个大论题。苏轼对“意象论”有创新和发展,通过创新,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特有的艺术内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18.
北宋年间,有一位个性怪异、喜着奇装、嗜洁成癖的书法大家——米芾,他与同一时代的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并以癫狂的个性名震一时,人称“米癫”.900多年过去了,这位书法大家依然“癫狂”: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屡破天价,多少人求而不得.  相似文献   

19.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20.
何淑玲 《辅导员》2010,(20):44-44
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学中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恰恰与苏轼“气自华”的境界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达到我们所要达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