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取1971-2010年西藏地区2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和日降水量,计算分析了该地区近40 a云量和降水量分布及其耦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云水资源分布区域差异性明显,大致呈"东多西少"分布型,30°N以南地区呈明显的"纬向型"分布,北部以"经向型"分布为主。(2)西藏地区总云量以0.1-0.2成/10a的速度呈显著减少趋势,低云量除雅江一线减少趋势显著外,其他区域增减不明显;年降水量藏西有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他区域呈增多趋势,其中藏北增多趋势显著,速度达21 mm/10a。(3)西藏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高峰值出现在7月和8月,且在高值区内形成"双峰型"分布。从平均状态来看,8月上旬为西藏地区明显的"雨季间歇期",表现为云量和降水量的骤减。(4)西藏地区天空在不同总云量或低云量的水平下,降水概率最大的区域为藏南,最小为藏西,降水效率雅江一线最高,藏西最低;降水量与总云量、低云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且降水与低云量相关性最密切。(5)西藏地区多云天气频次最高达39.6%,晴天和少云频次相近,两者和为42.9%,阴天频次只有17.5%;40 a来,西藏晴天和少云天气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4.3 d/10a和3.1 d/10 a,多云和阴天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分别以2 d/10a和5.3 d/10a的速度递减。  相似文献   

2.
使用锡林浩特1961年~2017年太阳总辐射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因子和太阳能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7年地面接收的太阳总辐射量呈上升趋势且在2002年之前存在12年周期性;气温、地温、云量、能见度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呈缓慢减少趋势;气温和地温对太阳总辐射变化响应敏感;总云量、低云量、降水和相对湿度与太阳总辐射呈负相关;能见度与太阳总辐射呈正相关;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气候暖干化有利于到达地面太阳能资源的增加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格尔木地区近39a太阳辐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格尔木地区1981~2019年的总辐射月值、总云量、低云量、蒸发、湿度、气温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T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格尔木地区的太阳辐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格尔木地区太阳日辐射均呈抛物线型,早晚达到最低值,日出后呈上升趋势,午后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2)格尔木太阳月总辐射变化特征为双峰型,月总辐射主要集中在4~8月;月总辐射6月和7月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外,其余月份均呈减少的趋势。(3)格尔木季总辐射变化明显,春季总辐射呈缓慢增加趋势,夏季总辐射呈缓慢减少趋势,秋季和冬季总辐射呈快速减少的趋势,总辐射减少的趋势秋季快于冬季、冬季快于夏季,格尔木近年来季总辐射呈逐年减少的趋势。(4)格尔木太阳总辐射年际变化分布特征为单峰型,呈逐年减少的趋势。(5)影响格尔木太阳辐射的关键性气象因子有日照、总云量和低云量。年辐射出现过两次比较明显的突变。对于相对较大的时间尺度,10a~12a年的振荡周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日喀则市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太阳能资源的可利用率,文章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及统计分析法对日喀则市1980年至2009年日照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影响日照时数的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日喀则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四季日照时数除冬季呈弱递增的趋势外,其余都呈递减的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幅最大,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日照时数与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以及水汽压等气象要素均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定日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年内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天的天数最多,并且太阳能资源也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1959年~2005年长江三角洲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军  崔林丽  周伟东 《资源科学》2008,30(12):1803-1810
利用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站历史气候数据,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主要气候要素在1959年~2005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59年~200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都显著减少,而降水量和0cm地温变化趋势不显著。蒸发量在1959年~2001年期间显著减少。在1980年后,气温加速升高,相对湿度加速减少,0cm地温显著升高。风速、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则在1991年以后变化趋势都不显著。除个别站点外,整个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风速显著降低,日照时数显著减少,降水量变化不显著。相对湿度在长江三角洲多数地区显著降低。总云量在长江三角洲西部显著减少,低云量在苏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都显著变化。0cm地温在江苏高邮-溧阳、浙江鄞州-慈溪和上海地区显著增加,蒸发量除在长江三角洲西北、杭州湾附近和衢州、丽水、浦城站外都显著减少。城市化对在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相对湿度和0cm地温变化的影响较为突出,而对年降水量、风速、低云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运用现代气候学统计分析方法,对西藏1961~2005年近45a平均低云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近45a来西藏低云量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年低云量减少的倾向率为0.104成/10年;最后选用突变理论的Mann-Kendal1法的对年、季以及逐月低云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低云量突变发生最早,各月突变发生频率较年和四季高。  相似文献   

7.
西藏那曲地区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卓嘎  杨秀海  罗文红 《资源科学》2009,31(3):485-492
根据那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不同时段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社会统计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牲畜存栏、牲畜饲养、经济效益收入等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地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增高,降水量、相对湿度、低云量增加,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那曲地区牲畜总头数、不同牲畜数量、牦牛出栏数(率)、羊出栏数(率)、仔畜成活数量呈增加趋势,牲畜死亡数呈减少趋势;总收入与牧业收入均有急剧的增长。那曲地区牧业生产与气象要素(最高气温除外)存在着密切联系,即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低云量与各牧业要素呈正相关,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数与牧业要素呈负相关。总体来看,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牧业生产,根据气象条件建立的拟合方程基本可以拟合出牧业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西藏近30年总、低云量、降水等资料进行了趋势分析,研究了西藏气温变化与总、低云量及降水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971年-2007年青海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义花  汪青春  王振宇  李林 《资源科学》2011,33(5):1010-1016
基于青海省51个气象站1971年-2007年各月日照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日照时数分布特征:青海省多年平均日照实数在2351.5~3397.7h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是柴达木地区,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是果洛地区。从日照时数的年变化来看:青海省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只有果洛地区的几个县最高日照时数出现在4月。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只有格尔木呈上升趋势,其余地区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同仁、共和日照时数分别上升60.8h、83.7h;而西宁、乐都、德令哈、格尔木、玉树呈下降趋势,除乐都、共和略有增加,其它地区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影响日照时数的要素分析:总云量、低云量与日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江河源区云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江河源区分布的5个气象台站有关总、低云量的多年数据,分析了近50a来江河源区的云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性的总云量减少态势在江河源区是明显存在的,其气候倾向率为-0.071/10a,50a总共下降了0.36成,四季总云量变化也存在显著下降趋势,尤其冬季总云量减少明显,低云量的气候倾向率为-0.056/10a,80年代后持续偏少。  相似文献   

11.
1961-2012年云南省极端气温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云南省12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月极值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1961-2012年云南省四季和年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地区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四季最高(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北低南高的形式,整体上从滇西北向南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最高(最低)气温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云南南部地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分布特征不仅受复杂地形的影响,而且还与观测站的海拔高度有关。最高(最低)气温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东北;云南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夏、秋、冬季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春季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除局部地区有降温外,升温趋势是最大的特点,升温最快的区域在滇西北。云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均呈明显的增温趋势,而最低气温的变化速度比最高气温的升温幅度快,说明云南的冷事件在减少,暖事件在增多。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突变时间分别发生在2001年和1993年,最高气温的极大值出现在2010年,而最低气温的最大值也发生在2010年。不同气候类型代表站极端气温具有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周期;极端气温发生的突变时间不同,而部分代表站的极端气温并未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2.
降水,云与大气CO2浓度的年际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资料显示大气CO2浓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年际变化.通过分析年平均降水量和夏威夷Mauna Loa站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发现大气CO2浓度年际增长量与全球陆地降水的年际增长量成正相关,提出了亚洲季风区云量变化对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有显著影响的假设.利用更高分辨率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进一步分析研究大气CO2浓度的年际变化与温度以及降水变化的关系;利用1984~1993年的月平均卫星云资料,研究了云量变化与大气CO2浓度变化关系,结果发现全球CO2浓度年际增长量与低纬度地区陆地上空云量的年际增长量呈同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00年气温、降水、积雪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西部年际、年代际及各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西部各季节增暖都比较明显,相比较而言,冬半年增暖最为显著;降水量上那曲地区西部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季节分配上相差较大,表现为暖季降水显著增加,而冷季降水增幅不明显。那曲地区西部平均积雪量变化呈缓慢的减少趋势,冬半年减少比较显著,而夏半年减少非常缓慢;5月份平均积雪量的偏多是导致近年初夏出现雪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上蔡县196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该县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蔡县近50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76℃/10a.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的季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在冬季、春季、秋季这三个变暖的季节中,冬季变暖幅度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近50年来,年代际气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气温虽然仍处于暖期,但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45年羊卓雍湖西部流域气候的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浪卡子站建站以来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运用统计方法来分析了近45年羊卓雍湖西部流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来,羊卓雍湖西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分别为0.29℃/10a、0.1℃/10a、1.1℃/10a;年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3.8mm。  相似文献   

16.
西辽河流域1952年~2007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西辽河流域在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紧缺,参考作物蒸散量可为该区作物灌溉和区域灌溉需水量提供定量依据,本文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西辽河流域11个气象台站1952年~2007年来的月和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西辽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介于861~1330mm之间,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态势,月最高气温是西辽河流域年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②近55年来,西辽河流域年际蒸散量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增加不显著,季节分布情况而言,多数站点春季和夏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呈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呈减少趋势;③夏季蒸散量的变化是西辽河流域年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气候变化过程中气温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指标。文章运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显著检验与突变检验、滑动平均分析以及EOF分解等方法,对青藏高原56个气象观测站点1984-2014年近3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高原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与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上存在相似的特征,即在纬度方向上的分布形态都为"高-低-高";四个季节的年平均气温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的温度处于中间且相互差别不大;气温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并且冬季的上升趋势最显著;高原年平均气温在21世纪以前整体普遍偏低,之后变为偏高;高原年平均气温自1997年显著增加,且自2005年这个增暖趋势非常显著,这个增暖过程是个突变现象,具体是从2003年开始的;高原气温变化的影响因子有太阳黑子、地球自转速度、平均云量、积雪效应和人类活动等,并且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气温急剧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呼和浩特市近58年(1959年~2016年)的气温和降雨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的方法,对历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气温整体呈升高的趋势,但最近的8年间,气温升高的幅度出现明显的减缓;呼和浩特市降雨量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整体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通辽市10个站近51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本地区≥30℃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30℃高温日数空间上呈中部偏多南北偏少的态势;各站高温日数的年变化趋势都是呈上升趋势,上升最快的也都是扎旗站,各站与全市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通辽市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扎旗高达43.7℃,出现在2007年6月10日;全市高温日数年代最高值出现在21世纪的前11年。  相似文献   

20.
运用察隅县1980~2010年月、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风速,1970~2010年月、年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该县近32~42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风速呈减小趋势,察隅地处藏东南,海拔相对较低,日照适中、热量充足、降水充沛,这些有利的气象因子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气候对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因此察隅成为西藏的主要农作物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