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海北地区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5~2019年的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五年滑动平均、日照异常年、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海北地区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北地区年日照时数变化总体呈振荡减少趋势,且减少的趋势相对明显,气候倾向率为-64.83h/10a,海北四县年平均日照时数刚察最多、门源最少。海北地区季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冬季的日照时数下降趋势不太显著,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下降趋势较显著。从气候倾向率来看,海北地区月日照时数都呈现减少趋势,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为5月,最少的月份为9月。根据天气、气候异常标准判断得出,年日照时数以异常偏少为主,主要出现在2018年和2019年。从小波变换得出海北地区日照时数存在着6a尺度和准13a尺度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2.
王亚  冯异 《西藏科技》2013,(11):59-61
利用1962年~2012年嘉黎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嘉黎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异常年份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嘉黎年日照时数的线性趋势表现为显著的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60.6h。四季日照时数都表现为增加趋势,增幅为8.92~18.62h/10a。但近30年四季日照时数均趋于减少,减幅为2.97~23.17h/10a,牟日照时数减幅达53.65h/10a。20世纪60至70年代季日照均偏少,80年代日照均偏多;90年代夏、秋季日照略偏少,春、冬2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10年,秋季日照偏多,其他季节偏少。50年里,季、年日照时数在60年代多异常偏少年,异常偏多年仅出现在1982年。除夏季外,其他3个季节和年日照时数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季日照时数突变点均出现在70年代初;年日照指数突变较早,从1967年开始。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秉荣  颜亮东  校瑞香 《资源科学》2012,34(11):2074-2079
本文利用1961年-2008年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区内玉树气象站的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以及改进的Angstrom模型模拟的全区太阳总辐射年分布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对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日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2.8h,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6751.08MJ/m2,较全国平均而言,三江源地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日照北部高于南部,太阳总辐射西部高于东部;1961年-2008年间,三江源地区日照在玛多、达日地区显著增加,在治多、兴海显著减少,其余地区日照百分率和日照时数呈稳定状态,不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减少的现象;三江源地区太阳总辐射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后期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和全球先"变暗"后"变亮"过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4.
“日光城”拉萨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利用拉萨1970年~2004年的日照时数、水汽压、降水、云量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了35年来拉萨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拉萨年日照时数达2 980h;一年中10月份的日照时数最长,长达281h,8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为219h。4个季节中,秋季日照最丰富,长达777h,其次是春季、冬季,分别为769h、736h,夏季最少为698h。1970年~2004年以来拉萨的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近58h,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日照时数更是显著减少;4个季节中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最大,减幅为27h/10年。大气水汽压、降水是影响拉萨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们的显著增加对该时期日照时数的减少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基于均一性检验的1961年至2006年四川省日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对四川省117个站点1961年-2006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得到54个均一站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近46a四川省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四川省88.9%的站点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且盆地减少幅度大于高原;各季日照时数变化以夏季呈减少趋势的站点范围最广、减幅最大,冬季次之,而春季表现为增加的站点范围最大;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照时数偏多,80年代以来,日照时数持续偏少;有明显的突变现象,突变点在1980年附近;日照周期变化显著,"暗亮"交替现象明显,年代际及年际尺度的主要周期分别为24a、6a以及3a。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桦南气象站自1970~2009年近40a的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与总云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桦南县40a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其变化趋势为每年增加5.5h,40a共增加218.5h,增加明显的为20世纪70、80年代后期。日照时数变化存在季节差异,夏、秋、冬三个季节的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夏季呈减少趋势,2009年日照时数有突变现象。月日照时数变化为,6~12月日照时数为减少趋势,1~3月日照时数为增加趋势。总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重要因素,日出日落时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根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近3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观测资料,对气象要素资料序列进行趋势分析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LR)、滑动平均(MA),分析近30年来尼木县的气侯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30年尼木存在着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从总体上看尼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进入21世纪后气候变暖尤为显著;年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8年增加显著,此后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的波动成为年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从1981~2010年30年间五年平均、夏半年和冬半年变化趋势来看,尼木的日照时数整体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全年日照丰富。尼木县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洪涝、干旱、霜冻、雷暴和冰雹等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地区1961年~2010年的逐日日照时数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方差、距平及变化趋势为手段,对内蒙古地区近50a日照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日照时数呈一致下降趋势,中西部日照时数较东部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9.
1961年至2007年中国日照的演变及其关键气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东  罗勇  高歌  祝昌汉  申彦波 《资源科学》2010,32(4):701-711
利用全国1961年-2007年的日照时数资料,依据各站日照时数长期变化线性倾向率的大小,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分为11个区,详细讨论了我国日照长期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我国日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局地差异,夏季和冬季下降最明显,下降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华北平原降幅最大.1993年后,日照由"显著下降"转为"略有回升",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对该逆转的贡献明显不同.初步认为,大气污染(气候湿润化)是造成我国东部(西部)日照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轻雾和霾(低云和水汽)的增加.对最近30年来我国日照的气候特征也进行了分析,为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最新科学数据和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用镶黄旗国家气象观测站1992年—2021年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2 min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对镶黄旗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992年—2021年镶黄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15.231 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以23.362 h/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2 min平均风速以0.414 (m/s)/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沙尘暴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域广阔,太阳能和风能源资源十分丰富,足以满足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等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技术已趋于成熟。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产业、应用和成本的现状,指出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规模迅速发展,发电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清洁电力能源;在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扩大的推动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技术和经济性都将达到与常规能源相当的水平,从而推动能源变革与转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及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进步,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清洁能源潜力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决策。本文基于模型模拟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青海省水电势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5种主要清洁能源的发电潜力及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了青海省主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和数量统计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2000—2018年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呈逐年增加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发电潜力较稳定。从空间上看,青海省西部清洁能源发电潜力相对较高,东部较低;州(市)尺度上,玉树州、海西州处于清洁能源发电潜力高值区,西宁市处于低值区;生态功能区尺度上,三江源地区处于清洁能源发电潜力高值区,祁连山地区处于低值区。②从清洁能源结构来看,青海省水电资源潜力最为丰富,2000—2018年水电势能平均发电潜力达到2338.41亿kW·h,其次是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且在实际应用中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大。③2000—2018年青海省清洁能源潜力平均价值为1887.75亿元,未来可获得的清洁能源的经济价值将随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长。本文为青海省相关部门了解省内清洁能源的现状和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制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81-2010年杭州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太阳总辐射近30 a呈现上升趋势,春季太阳总辐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月太阳总辐射呈双峰型变化,7月最高、1月最低。日照时数近30 a呈现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日照时数下降趋势显著,夏季日照时数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日照时数差异不大,月日照时数7月最高、2月最低。对杭州太阳能资源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近30 a杭州太阳总辐射年平均值4196.41 MJ/m2.a,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指标为4.5,属于太阳能资源不稳定区域。  相似文献   

14.
林惠虾 《科技广场》2011,(8):105-108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产业也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漳州市从战略定位、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各方面都具备了发展低碳产业的基础,但还存在着产业规模小、能源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漳州市发展低碳产业的必要性、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性的分析,提出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能源结构等促进漳州市低碳产业发展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石油供需缺口论我国石油安全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总瑛 《资源科学》2004,26(6):111-117
我国石油生产形势比较严峻,今后产量只能保持稳中略有上升的势头。但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幅度较大,今后石油供需缺口占国内石油需求的比例将不断上升,预计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将分别为38.6%、46.0%和53.4%。为此,本文根据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等特点,对未来我国石油安全策略提出五条具体建议:立足国内,保障石油基本供应;大力发展天然气,以气代油,减轻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压力;积极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缺口,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热利用与综合利用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方式。文章从建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等领域分析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热利用与综合利用的需求,同时根据能源需求、技术发展进程,评估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热利用与综合利用的发展潜力,进而阐明了可再生能源梯级利用、互补利用与综合利用的技术发展前景和方向,并制定了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出了工业领域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主要领域,太阳炉等技术是可再生能源热利用和综合利用的研发重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村的自然条件,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对太阳能农宅和太阳能温室进行采暖,形成集太阳能房、浴室、厕所、猪舍、蔬菜养殖、沼气于一体的生态家园。通过试点工程表明,太阳能生态家园大大降低了寒冷地区农村冬季采暖能耗,使可再生能源得到综合利用,达到了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日本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技术遥遥领先,为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扶持政策,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方向是核能、太阳能、方法内能、生物能及废弃物发电、氢能和燃料电池、地热发电等.日本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给我们颇多启示:实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后发优势策略;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扶持;优先开发利用具有资源优势的新能源;加快发展核能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资源的数量、流动与功能分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保障中国区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能源资源区划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区划研究起步较晚,从区域尺度系统探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本底、区际流动,并据此进行能源资源供给区划编制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上述7种能源资源,开展了能源资源本底、区际流动以及区划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①从能源资源本底来看,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量前五的省(区、市)所占比例依次为72%、71%、86%、74%、60%、73%和39%;②从能源资源流动看,煤炭资源省际流动范围广、规模大;原油省际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北油南运,天然气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西气东输;③从能源区划与定位看,煤炭资源划分为国家煤炭基地、地区煤炭基地和煤炭汇集地;原油资源划分为原油主产区、原油接替区与原油汇集区;天然气资源划分为国家天然气基地、地区天然气基地与天然气汇集地;水电资源划分为国家水电基地、地区水电基地和水电输入地;太阳能资源划分为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不适宜开发地;风电开发划分为国家风电基地、地区风电基地与不适宜开发区;非粮生物质能划分为大规模开发区、中小规模开发区、不适宜开发区。  相似文献   

20.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直接向用户供能,剩余电能通过智能微网并入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便于实现冷、热、电等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满足用户的多种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来二三十年,将是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和能源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文章着重讨论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在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变中的意义、作用和发展潜力;分析其技术发展状况和未来新技术发展的前景;探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发展路线图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有利于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与保障措施,提出若干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