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想出好点子漫画界对漫画创作有一句流行的话叫“三分画,七分想”,可见想——构思,在漫画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构思,就是在题材、主题确定后,寻求艺术表现手段的过程。构思也叫想点子,点子想得巧,漫画便会画得好。构思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一般化。看画稿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不新鲜,不生动,似曾相识。人画亦画,便不那么感人了。因此,画漫画要求在构思时一定要细致观察,深入挖掘,多找角度,多方位去表现。这个问题。我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一个主题可以有多种表现方法,可以用多种点子去表现。如  相似文献   

2.
赵莉 《现代传播》2001,(3):88-91
应该说,价值选择是影视艺术创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几乎无处不存在着价值的选择,无处不体现着选择的价值。比如,频道的取向,栏目的确立,节目的定位,影片的立意,视像的取舍等.价值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优劣;选择的价值直接决定着创作的成败。 从纵向讲,价值的选择是一个体系,渗透于创作的全过程,创作始终都与价值的选择息息相关。从横向讲,价值的选择又是一种链条,创作中的任何步骤都少不了价值选择的环节,离不开选择价值的勾联。总之,没有人可以低估选择价值的意义,更不该有人无视价值选择的地位。然而,…  相似文献   

3.
韦小伟 《大观周刊》2011,(10):22-22
弗洛伊德讲过艺术的本质是作者的幻想和梦,梦对于每个人来讲,大家都做过,但做过之后就忘记了,只有艺术家对梦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作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就涌现了许多有关梦的艺术作品。梦与艺术有之间紧密联系,梦在美术、音乐、文学的创作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梦是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5.
姚松平 《新闻前哨》2002,(11):38-39
每个电视编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前期拍摄完成后,面对—大堆素材,便会想到一个问题:这条片子怎么编?这时,你便有意无意进入结构的过程中。不管你做什么类型的节目,你总要表现生活中的—件事或一个人,你不仅需要讲得清楚明白,还要讲得生动活泼,吸引人,感染人。那么,你就得为叙述找到—种外化形式。结构,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外化形式。从总体上看,电视片的结构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整体布局,就是整体形式的把握;一是内部构造,就是对片中各部分构成转换过渡的把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演进,传统的手法已经无法涵盖电视…  相似文献   

6.
影视艺术是视听一体、时空统一的艺术,同时又是具有最全面、最完整地再现现实生活能力的艺术.本文借助于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形神"范畴,考察影视艺术对"形神"关系进行把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手段,旨在为国产影视创作者提供一个新的创作视角,用本土美学概念提升影视艺术的美学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故事讲的是什么?以往我们更多认为讲的是生活,我们特别熟悉的故事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但是有一个话题从来没有被展开讨论过,就是:我们的生活是怎么讲成故事的?一、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这个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但最准确的说法是——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历史学界和理论界曾经把  相似文献   

8.
党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同时也是一个不容易做好,不容易讲好的题目。这里,我想着重讲一讲党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时刻要注意和掌握的主要之点。这也是平息反革命暴乱以来这段工作中我们想努力去做的,并不是说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谈几点认识。第一,党报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作为舆论导向的重要方面来抓。  相似文献   

9.
难得羞涩     
羞涩是怎么回事,大概无须过多解释。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害起羞来,其情形和表现又是怎样的,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可是我们冷静下来或许又会发现,羞涩作为人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一种表现,却变得比过去少得多了,在有的人那儿差不多已经消失了。也就是说,生活中出现了一批不会羞涩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已很难见到羞涩了。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媒体系统的艺术表现。而这一点往往是计算机系统开发者所容易忽略或不熟悉的。本文结合一个多媒体系统的开发体会,探讨了在多媒体应用系统中如何让用户感觉到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上流行一种看法,认为电视剧作者写剧本不应该考虑主题思想,你只要把生活中的故事和人物命运原原本本写出来,思想就包含在其中了。如果在创作中考虑了表现什么主题,就会犯主题先行的毛病,写出政治标签式的作品。笔者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主题思想,是文学艺术作品共有的基本素质。说白了,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要表达作者一个什么意旨,让人了解你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电视剧里,就是作者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物命运表现出的思想、提出的问题、给人的启示。从电视剧创作的实践看,主题思想的深度,往往决定着剧作的思想、艺术与历史价值,是作者创作过程中不能不考虑的  相似文献   

12.
通俗篇     
时代的要求通俗,就是用群众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语言,用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方法,把事情和道理讲得浅显明了,使广大群众容易接受和理解。写文章讲求通俗,这应该是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一个守则。我们的报刊,是为广大群众办的;文章,是写给广大群众看的。文章写得通俗,使群众愿意看,容易懂,好消化,才能达到宣传、教育和交流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刘颖 《今传媒》2016,(11):106-107
"戏剧到底是什么?"这是从事多年戏剧创作的导演林兆华不断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即戏剧的本质是什么.林兆华导演始终秉持"艺术与商业并重"的原则,强调实验戏剧照样有商业性,商业性与实验性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并不矛盾.本文就他的作品分析其戏剧观念和创作风格,以寻得戏剧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4.
吴妮珊 《大观周刊》2011,(33):91-91
通过对自己创作时选材所遇到的困难到最后确定主题为绣球花之希望这个创作意图,来说明艺术贵在内心最真实的感悟,我把创作中几次困难的抉择与人生相联系,并从中深入地思考了传统与现代这个问题,确定现在追求的艺术方向,并且认清自己,学会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一个县图书馆员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必须做到不仅熟悉图书,而且还要熟悉服务对象。过去我们讲熟悉图书方面较多,而对熟悉读者方面讲得少。特别是对青少年读者的一些情况研究得就更少了。县图书馆的读者比较庞杂。读者的年令、身份、文化水平和兴趣爱好差异很大。其中青少年读者(大部分是学生),占有一定的数量,而且他们在读者队伍中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大。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社会作用来看,积极开展青少年工作是责无旁贷的。  相似文献   

16.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停顿、重音、升降和速度是播音语调中的四要素,其中停顿排在最首,在播音语言中起到换气、断句、分层、强调、转换、提示等作用,是播音员表情达意,进行“再创作”的一个特定手法。书面上对停顿的划分比较容易,但口头上实际运用灵活性就大,技巧性也很强。如讲普通话,会讲的人多,真正念准的人就很少,关键是吐字归音到不了位。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运动状态,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相对静止的特性。对于发声它是一种静止,对于用气它又是一种运动,而且是一种看似随意实则有控制的起伏运动。“气动则声发”,声止则气尽,声带、气…  相似文献   

18.
电视广告中的影视特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是浓缩的艺术,它要求电视广告人在最短的篇幅里制作最吸引人、最精致的作品,这是电视广告人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个难题,必须运用最新的创作意识、精良的制作设备、高超的制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一、填空(略) 二、问答 1、人物通讯应怎样确立主题? 答:人物通讯在确立主题时,要把握好以下四点:①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人物通讯能否从全局出发,即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出发,抓取和提炼出一个能够鲜明深刻地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从这个高度去表现典型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来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或广大读者关心并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是决定一篇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②要从主人公的实际出发,把握住最重要最关键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容。就是提炼和确立主题时,把主人公最生动最突出的事迹展示出来。要想抓住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创作是艺术家主体意识的传达,接受是欣赏者的审美选择,而构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关联的重要一环就是艺术批评."艺术批评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批评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立足于探索作品的审美因素、文化内涵及表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与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一道真诚地传达艺术作品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