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本是修辞学用语,它是指人们运用联想进行感觉借移,把两个不相连属的事物放在一起,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它好比桥梁一样,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它具有一种情感逻辑,完全凭着直觉产生,是一种自发的内心体验。 借用“通感”手法,可以使学生在音乐课教学时将听觉形象借移为视觉形象,帮助他们产生美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红星歌》,我就运用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2.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
在任何领域,美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美术教育的这种特征,为其整合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学中所说的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各种艺术门类与美术的整合与相融成为必要和可能。一、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美术教育与音乐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因为视听感觉直接影响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利用通感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让学生在音乐的辅助下,提高美术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5.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理念创造教育的综合原理、移植和分离原理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必须综合培养才能奏效,单打一的训练思维和技能都难以成功。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不同的创造观念。妙用艺术通感,使儿童从不同角度认识表现客体,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而艺术通感是指从一种感觉的反应到另一种感觉的反应的直接转移。抽象主义画派的代表康定斯基这样解释:“到心灵的通路是那么直接,心灵本身又是那么敏感,所以任何感受到的印象都直接通向心灵,又从那里直接通向其他感觉器官。”所以,艺术通感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通感,就是在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沟通。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通感手法,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以银瓶乍破和铁骑刀枪之声,描绘视觉形象,引起人们的听觉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打破各感觉间的界限,使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即让两种感觉互相沟通的现象,通常被称为“通感”。通感在语言中的运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辞格,或者是不是某辞格的一个小类,在修辞学界,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好些人认为通感主要通过比喻而表现,应是比喻的一种。仅  相似文献   

9.
通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通感都被大量的应用。通感是指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进行修辞,并在其中加入隐喻以及概念的成分。通感将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两种互不相关的感觉融合相通,并相互感受,以此加强对感觉的描写,使其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达。通感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力地强化了对感觉的认知,使人可以从一种较为简单的感觉中突破局限性,体会到另一种更加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范溃 《华章》2011,(35)
通感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指某些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在文学描写中也不少见,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使它们彼此之间互相沟通,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以感觉写感觉”,造成读者在感觉上的移位,从而使读者获得鲜明、具体、新奇的印象,领略到文学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顾红 《江苏教育》2007,(22):60-61
艺术课的教学实际上是把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并联系其他学科.综合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促进综合艺术能力形成的目标。所谓“艺术的综合”不是艺术的各门类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互通有无的特点,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互通互补。所以我认为,学习艺术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的“通感”。通感体验是实现艺术整合学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曾有人认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能产生听觉印象。试问,假如一个人没有视、触、味、动等诸多感觉的交融,那么音乐对于他而言不就是一种声音吗?《江苏教育》(2017年第3期)专题"指向儿童通感体验的音乐教学",非常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音乐虽抽象,但运用通感可以让儿童把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感受,进而让其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3.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14.
罗诚 《陕西教育》2009,(4):98-98
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妙用艺术通感,不仅使学生乐学善学,而且也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16.
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王礼民提起“通感”一词.人们或许感到陌生.然而决非高深莫测。它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中感受事物的一种并不鲜见的方法,即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互相联系沟通的现象。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文艺创作中,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审美对象.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迅速感知事物,唤起想象,调动情感实现审美”这一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运用通感,获得美的整体感受美感产生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心理因素——通感,通过一种感觉去唤起另一种感觉的产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落实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真正使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而美术教学中运用“通感联想”就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这一宗旨。所谓“通感联想”,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  相似文献   

19.
<正>一提到民间美术,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它是一种边缘艺术,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似乎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诚然,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样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中应当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民间美术与这些艺术门类相比又能呈现出另一种气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民族理念、便捷的材料工具,都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  相似文献   

20.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感这一修辞不难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通感已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比如,"她听了女儿的演唱,心里甜丝丝的"。"他的话凉透了心"。又如"耳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