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天荒"一词在现代通常被用来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其来源究竟如何呢?这就要从唐代的科举考试说起。唐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凡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政府解送赴京应试。而当时的荆州  相似文献   

2.
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的采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制度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值此纪念科举废除100周年之际,我们高度评价科举考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史证明,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乃是一项难得的具有公平精神的制度。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在没有想不出再好的办法之前,考试是不可废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唐政府制定并施行了诸如“考功别头”、“结款通保”等一系列廉明的管理措施,相对保持了科举举士制度的纯洁性,为有效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保证。唐代科举考试的廉明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存在1300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今年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100年,为了全面认识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影响,把握近代考试制度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今天的考试.本刊邀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两位学者撰文。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废除科举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何看待旧科举考试,及其兴衰成败,自然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重新审视科举考试,会给现代考试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考试文化是指将考试作为甄别个体差异的主要方式及围绕考试活动而产生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约等要素的复合文化体系。从历史的视角审视科举考试文化,其发展轨迹呈现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公平性的特征。科举考试文化对当今考试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立足社会发展大局、构筑中国特色的考试核心价值观、推动分类分级考试实施、育才与选才相结合、强化考试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陈雪芬 《中国考试》2007,(11):42-47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教育和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制度,但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考试过程中枪替、夹带、贿买、通关节等种种作弊行为也随之产生,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封建统治者采取了立法、行政、司法等种种措施,实行了锁院、弥封、誊录、别头试,以及严厉的法律制裁等制度和措施。现代国家教育考试与古代科举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国家教育考试中的各种作弊现象与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现象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的探讨,对现代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路径依赖理论在制度变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科举考试制度的变迁历程属于典型的路径依赖。科举考试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中,既有促进阶层流动、平等考试竞争、考试科学化、刺激学校发展等积极影响,也有阻碍个人全面发展、功利主义蔓延、考试舞弊难以根绝、抑制学校教育等消极影响。具体分析科举考试制度路径依赖的形成,不难发现其机制的形成受到了考试文化惯习的濡染、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羁绊、制度成本的高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构筑超越路径,从而对当下高考制度的良性、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文首先梳理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并从法律角度对自学考试的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对自学考试的优越性进行提炼。最后从历史角度对自学考试与科举考试的特点作比较研究,指出自学考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0.
唐踔 《中国考试》2007,(12):42-47
自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以来,它一直备受国人的责难和诟病,在大多数的国民眼中科举简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科举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就像今天的为数众多的考试一样,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科举扩大了人才选拔的对象和范围;科举提供了相对客观、公平的人才竞争制度和程序;通过科举考试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从人才选拔的视角看,科举考试无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_  相似文献   

11.
刘海峰 ,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和考试制度 ,尤其集中研究科举考试史。已出版《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福建教育史》等书 ,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1 0 0余篇。  宋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多年来人们对科举制的赞扬和批判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您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刘 :过去对科举制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总体而言 ,对…  相似文献   

12.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千年存续源自该制度对封建统治困境的巧妙化解。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科举考试对中国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千年科举积淀下来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官本位的考试思想、考试技术手段、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伦理观念、不分门第的"公平"理念的批判性反思,可为现实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进而探寻制度密钥,通过考试制度及其他制度的优化组合促进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3.
:“状元”是科举全程考试的顶尖人物。但由于“点状元”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因此 ,历史事实证明 ,无论用当时或后来的标准看状元 ,他们也大多不是科举考试制度之下的“一流人才”。本文基于明清科举考试和状元的一般事实 ,结合今天与此相关的文科学习和考试问题 ,重在阐明 :仅以“考分”鉴别文科人才 ,也许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误会  相似文献   

14.
科举考试对民族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影响深远,远超其他历史制度所不能及。科举考试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使中华民族具有鲜明的重伦理道德性格、根深蒂固的尊崇权威的心理倾向、难以割舍的仕途情结、浓厚的重教向学传统以及凝重的倚重考试心理。  相似文献   

15.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16.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影响深远,远超其他历史制度。科举考试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的重伦理道德的性格、根深蒂固的尊崇权威的心理倾向、难以割舍的"仕途情结"、浓厚的重教向学传统以及凝重的倚重考试心理。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历史上,各朝代为了达到"选贤取士"的目的,将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反复举行,涉及考试管理的内容逐渐丰富、完备,各项规章条款逐步走向成熟、规范,考试的管理实践也促进了成文法规的形成。为了规范考试行为,防止徇私舞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建立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使得立法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日益增强,有关考试条例呈现出完善、详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中央太医署设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和咒禁博士负责教授医学,而且在地方各州也设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另外唐代民间医学教育也继续向前发展。为了选拔民间医术人才,唐代在科举考试中设有医术科,医学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中。  相似文献   

19.
唐代进士试诗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进行论述,分析其特点,探讨历史事件与此类咏事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广集人材,就在例行的科举考试和皇帝批准的特别考试中,采用了策问应对的考试方法,也就是皇朝从社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考题,要求参加考试的各级官吏和知识分子,为巩固统治,图谋发展而出谋划策;同时,统治者也通过策问应对的途径采纳众说,拔措官吏。由此,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策论文章。本文就唐代的两位著名文学家元镇和白居易的对策文章加以发析,以了解他们的政治见解。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唐宪宗李纯组织了策问考试,元镇和白居易这两位朋好友同时参加了这次考试,应对了“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