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偷书与抄书孔己己在人家揭发他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事时,“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段话真是妙不可言。旧时把偷书的人美其名曰“雅贼”。虽说沾了个“雅”字,但还逃不出“贼”的范畴。孔乙己自己竭力选用了“雅”一点的字眼——“窃”,并以“读书人的事”来遮羞,但事实毕竟是偷,他也毕竟挨了吊打。只是孔乙己偷书为了生计,其情是可悯的。孔乙己是小说中人,姑且不论,实际上倒也不乏偷书人。  相似文献   

2.
<正>孔乙己到咸享酒店喝酒被人嘲笑偷了人家的书,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其实孔乙己的这句话里是有学问的,短衣帮没读过书,不懂,引来一阵哄笑。"窃书不为偷"与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具有相似点。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他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有一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此“孔乙己”成了“窃书”者的代名词。尽管“窃书”者被称为“雅贼”,毕竟还是属于鸡鸣狗盗辈的不光彩之事,为君子所不屑。然而,我当年也窃过书,而且自以为很勇敢,很光荣,至今不悔。那是1967年冬天,“复课闹革命”虽已折腾了一阵,无书可读的可悲状况并无改观。说“无书可读”当然也不确切,“红宝书”、姚文元、戚本禹之流的“大批判”和“文革”社论集之类还是有的,但读来读去,实在乏味之极,无聊之至。作为高一的中学生,我那时求知欲特别强烈,与几位志…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7.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独具特色。鲁迅集文学的精华,取人世间活的语言,为小说人物“对话”的描写,开拓了新的境界,其艺术造诣之深,是举世少见的。一、突出人物个性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思想、文化程度、嗜好、僻性。如《孔乙己》是的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行已清晰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身心的摧残,也  相似文献   

10.
我是做过贼的。不过做贼的经历,却绝非恶意。 我对孔乙己另眼相看,只因其冠冕堂皇地称“窃书不能算偷”。后来颇为得意,不经意间与鲁迅大师笔下的人物有了相同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一再强调 ,他笔下人物的“模特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孔乙己就是这样 ,有自己生活的原型。原型一 :“孟夫子”的窃书行为。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的名言 ,来自于鲁迅选取的“孟夫子”这个“模特儿”。“孟夫子”是一个姓孟的穷读书人的绰号 ,他是一个败落的大户人家的子弟 ,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致沦落潦倒。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 ,穷极时混进书房偷东西。“孟夫子”经常到鲁迅故居新台门的大书房来 ,当时…  相似文献   

13.
偷书与借书     
偷书与借书刘少勤偷人财物可耻,借人财物不还也不光彩,严重的还会琅人狱、但对偷书和借书不还,世人却常持宽容态度。孔乙己先生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不只是咬文嚼字,确实反映了某些人的真实心态。不久前就听过一位道貌岸然的男士大谈自己手脚如何麻利,在...  相似文献   

14.
初中刊2004·3【教材研读篇】卡片①孔乙己和“偷”《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的“偷”……以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将他推上了悲惨命运的末路。孔乙己是偷了人家东西,但是,孔乙己的“偷”又不是人格的必然,而是命运的必然。孔乙己的“偷”违背了他自己恪守的儒家“君子固穷”的古训,也违背了他的人格良知。通过孔乙己的“偷”,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以悲剧的震撼力。孔乙己的“偷”,偷得无奈,偷得凄惨,偷得可怜、可悲、可叹。文章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由“偷”引出“笑”,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  相似文献   

15.
窃钧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在你争我夺的社会里,不平现象举目皆是,当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为之忿忿不平。于是他就在《庄子·胠箧》(读区切,撬开箱子偷东西的意思)中写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钩是衣带上的钩子,属于价钱很低的物品。)意思是说盗窃衣带钩上小东西的人,要犯杀头之罪,而盗窃国家政权大事的人却获得诸侯之职。这两句古语是用讽刺手段对当时社会不平等制度地深刻揭露。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辈子都与书有缘,他因为书而自命不凡,也因为书屡遭凌辱,还因为书终生潦倒。他的一生都是与书连在一起的。孔乙己读书,抄书,窃书,却从来没有出过自己的书。这一“点”,是可以与现在的出书热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教例简述】这是徐开质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通讯》1988.1期)。教法设计:读读、写写、讲讲、改改。教学程序:写后讲,讲后改。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二、教师出示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提示:①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②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③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④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内容组织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者写孔乙已“偷”的意图在哪里,即“偷”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18.
亡斧     
<正>人有亡鈇②者,意③其之子。视其步行,窃鈇也;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者也掘其谷而得其鈇。他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似窃鈇者也。注释:①本文选自《吕氏秋》。邻②鈇(fū):通"斧"。颜③意:怀疑。动释义:。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日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无子偷去了。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言行举止,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春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  相似文献   

19.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都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知道他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穷困潦倒、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人,但是他又不失善良和诚信的品质,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封建社会没落知识分子的形象。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老师,‘窃书不能算偷’仅仅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立刻要学生思考并回答,大家一时间似乎没有准备,我就叫他们讨论。讨论的过程很热烈,看看他们似乎已经成竹在胸跃跃欲试了,我就叫他们畅所欲言。甲:我觉得孔乙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