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学位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学位制度是由西方传入,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孕育、起步并逐渐完善起来的.在这一嬗变过程中,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新知识分子群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直接推动下,学位制度自清末传入我国,民国前期顺势发展,民国中后期逐步完善,促成了近代学位制度逐渐由学士、博士两级制向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的过渡,以及突破文、理等学科,开始在更多的学科设立学位授予点,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学位体系.可见,不到半个世纪,中国近代学位制度逐步趋于完备,走过了西方各国上百年的演进历程,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学位制度的引进者、传播者、建设者.但由于留学经历、兴趣特长、学术修养、教育理念的不同,他们对于学位制度的引进,不是采取单一的一国模式,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学位制度引进的初期以模仿日本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效仿德法模式,最终以学习美国定型,并注意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美国为主旋律、兼采法德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留学教育的走向直接影响到学位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学位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而且还架起了一座同国际教育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末西方学位制度传入 ,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建设经历了萌芽、探索到初步形成体系的历史演变 ,回顾总结这一历程将有助于我国学位制度的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郑刚 《高教探索》2012,(1):110-114
中国学位制度是模仿、移植西方教育的产物。在中国学位制度的萌芽、确立和定型的发展进程中,教育立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立法手段,政府履行了对学位建设的宏观管理职能,并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和促进了学位制度的发展。学位制度的立法过程,展现了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由最初学习日本,到转向模仿欧美,再到逐步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是从西方传入并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孕育、起步并逐渐完善起来的.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引进者、传播者、建设者.留学教育的走向也直接影响到近代我国学位建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加剧了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矛盾,并把学位制度引进了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在与科举制度的冲突融合中,最终取代了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科举制度向学位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加剧了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矛盾,并把学位制度引进了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在与科举制度的冲突、融合过程中,逐渐取代了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加剧了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矛盾,并把学位制度引进了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在与科举制度的冲突融合中,最终取代了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 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清末,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诱发了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萌芽,一批新式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的纷纷创办,这不但冲击着科举制度束缚的传统高等教育,而且开启了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转型。与此同时,西方现代学位制度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转型中的高等教育为其施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作为高等教育学习西方的理论成果。壬寅癸卯学制第一次把新式高等教育纳入到近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使高等教育近代化在制度层面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学位制度在发展壮大的新式高等教育肌体上萌芽、发端,逐步本土化、“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清末教会大学为我国提供了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晚清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萌芽和产生时期。对晚清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潮流,研究的方向主要定格在:1.对晚清图书馆产生原因的研究;2.对晚清单个人物与图书馆的研究;3.对晚清图书馆个案研究;4.其他一些突出问题的研究,如对晚清图书馆分期、图书馆法规制度、图书馆建立状况、图书馆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多方位、较全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至于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方法、内容、史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4.
晚清军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洋务运动开展的优先军工战略.首先,晚清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奠定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晚清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其次,现代海军的建立,以及新建陆军、自强军的新式陆军的编练,大大改变晚清中国的军事体制,揭开了近代中国军队编制现代化的序幕.再次,晚清军事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则为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中国,信息传递的方式十分落后;直到晚清才出现了近代的电讯业。通过回顾近代中国电讯业的创设,可以看出电报这种传统手段在清末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辛亥革命之所以迅速取得胜利,与革命党人充分利用它开展反清斗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晚清学术文化在清代甚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在整个晚清社会,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近代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转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也随之经历了艰难的转型过程。在这个时期,晚清学术以“经世致用”为基本原则探索救亡图存的文化方略,学术发展复杂多样,各种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纷纷出炉。不过,在晚清学术发展的纷杂局面中,学术发展轨迹也并非无处可寻。概略地说,其学术文化内容大致包括依次演进的四种形态,即“旧学”、“西学”、“新学”和“国学”。  相似文献   

17.
“文学”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清末民初出现了从各种学术路径探讨文学本体的思路,对文学本体进行细致辨析的要推刘师培、章太炎、青年鲁迅等,晚清学者在学术转型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在世界学术格局中的定位进行深度思考。晚清到五四,先后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人们对“文”和“文学”是什么这类根本问题的现代性追问日渐深入。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和壮大,在现代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现代文学文学观念逐步成熟起来。中国文学由此从古典走向现代,从士人走向民众,从传统之附庸走向独立自足和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8.
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为标志,现代学制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无到有;从清末注重"文"逐渐发展为到民国中后期强调"语"。"文"指"英文";而"语"则指"英语"。"英文"侧重的是文字,即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中的"读"和"写";而"英语"侧重的是其中的"听"和"说"。在清末到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一变化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晚清以翻译西方法学书籍,引入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法学的传入,在近代中国和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动摇晚清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及对清末中国法制改革和法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西方法学的传入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