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脸”和“面”是一组单音节同义词,它们似乎都很常见,都可指头的前部。而根据《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本表统计了1977—1982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面材料138000000字,统计字数11873029个),“面”和“脸”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频度分剐为0.2854、0.0194;其中,社会科学汉字频度“面”为0.2152,“脸”为0.0276(文学艺术汉字频度,“面”为0.2268,“脸”只有0.0734),自然科学汉字频度.“面”为0.4507,“脸”为0.0006。显然.“面”的书面使用频率远高于“脸”。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语体风格看,含“面”的成语多于含“脸”的成语,在《汉语成语大词典》(湖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1,(9):48-48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字的,当时表示“脸”意的字是“面”、“颜”等等。 其实,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额颊腮颔,还哪有脸可言。“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之意,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有的指眼皮,有的是指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11,(2):48-48
“脸”与“面”明明就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可为什么我们要叫“洗脸”而不叫“洗面”;叫“洗面奶”而不叫“洗脸奶”?有时候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常会骂“不要脸”,但却不会说“不要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5.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借鉴训诂学、汉字化学的思路,以汉字证化的角度,尝试解读“学习”“教育”这两则教育术语中四个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化信息,探知先民的教育观念,思考教育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汉字的作用是把音、义结合的语言记录下来,因此,汉字的栽体是它的形,汉字的内涵是它的音和义。汉字把有声语言的听觉信息转换为汉字符号的视觉信息,这些符号所负载的实际上是不同的语言单位。形是字的本身,字音和字义是字所记录语言的声音和内容。认识、研究汉字,实质就是认识、研究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笔者从形音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谈“0”和“零”这两个常用汉字的异同,从而回答“0”=“零”与“零”≠“0”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两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历史和改造历史、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经验、智慧的积累和结晶 ,它是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量的丰富的成果为基础的。作为“两课”教师 ,不仅需要通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而且需要熟悉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涉足广泛的学科领域 ,力争做到“多才、博学、广识”。因此 ,“讲学习”是“两课”教师之本。搞好课堂教学要“讲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 ,必须首先要熟悉教材、吃透大纲 ,明确这堂课的内容、目的、要求 ;然后围绕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 (包括重点和难点 ) ,去阅读文献、查阅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高考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3 X”考试模式2 0 0 0年在广东、江苏、浙江、山西、吉林五省进行试点的基础上 ,2 0 0 1年这一改革已扩大到全国 1 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2 0 0 2年全国将普遍实施“3 X”考试 .物理学科从单科命题到“理科综合”,仅仅是考试形式的变化 ,还是考查思路和考查方向的转变呢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从物理学科角度看“理科综合”考试的能力要求1 .“理科综合”考试能力测试目标( 1 )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1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相似文献   

10.
盛欣 《教师博览》2023,(30):25-27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双减”“双新”(2022版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深耕汉字教学研究领域,树立汉字教育新理念,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能力,触摸汉字文化内涵,发挥汉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再”和“在”: 你们好! 我是乱用你们的小主人子淇。对不起。你们原本是汉字王国同音城的一对好兄弟,可自从为我服务之后。就很少再像原来那样一起说说笑笑了。  相似文献   

12.
说“三”     
子晨 《中文自修》2006,(6):56-56
在汉字中,“三”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字,它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数词,二加一的和就是三,可是,清代却有一个叫汪中的学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研究“三”和“九”这两个汉字,因为他发现,“三”其实并不简单,当“三”和其他汉字组合成新的词组时,会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十分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了解“问题”的基本特点,了解“问题”和“课题”的联系和差别,学会准确地陈述课题。教学要求:1.分析“自读练习”中学习的问题,从中发现可作为典型的事例。2.阅读“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文章及其示范课题,收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若干实例,备用。3.印发讲课提纲:制作POW  相似文献   

15.
张明华 《语文知识》2005,(12):17-17
我校一次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 选择正确的字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骛 鹜 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 )远。 明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人们还是趋之若( )。 正确的填法应该是“好高骛远”“趋之若鹜”,而填错的学生竟然有三分之一还多。 “骛”和“鹜”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7.16”讲话中,江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在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关系上,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不可替代。自然科学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社会科学则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第一,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社会科学为自然…  相似文献   

17.
与自然科学产生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不同,社会科学产生于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问题的关注,从孔子和苏格拉底开创的教育学传统,一开始就注重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承认。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说.无非是在强调对秩序的珍重和对均衡状态的追求,强调有效率的教育过程并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必须顺从人类的自然本性。但这种对人类理性有限性的认识和对自然秩序保持敬意的直觉表达在现代教育学中并没有完全得到理性的继承和解说。教育学在一百年的发展中过度地夸张了人类理性的作用,试图依靠新的研究技术和采用自然科学的数学计量方法。为教与学提供可靠的指导。有些人认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取决于我们能否提出一整套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各种综合性范式,这些范式应该能为整理人类各种知识提供连贯的和确定的理论框架。从而把教育研究引向了唯科学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数学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也是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使数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倾向日益显著。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现象,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并且取得了成功。教育科学也不能例外,比如教育统计,就是建立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之上的。事实上,有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分析,而且能够加深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们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详细分析两个常见的教育现象。一、勤能补拙古人云:“勤能补拙”…  相似文献   

19.
"面"字和"脸"字是我们汉语中常用的同义词,但它们在构词规律上却有很大不同,前人对"面"字和"脸"字的分析大多放在它们映射特点及和英语的比较上,或者就是分别分析单个字的特点,很少对"面"字和"脸"字的构词规律进行对比。本文将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几个方面分析"面"字和"脸"字的不同构词规律,以更好地帮助外国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词语。  相似文献   

20.
张凯在《是“音十”而非“立早”》一文中,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章”字拆分为“立早”提出批评,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悖于造字原理。这从造字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对的。但汉字的拆分,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修辞。在汉字修辞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不拘“六书”法则。将章拆分为“立早”虽然不合“六书”的要求,却正好体现了汉字修辞在汉字形体利用上的特点,因而并非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