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下基层时,结识了一批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后来陆续接到不少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会发掘新闻素材,其表现:一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连队发生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因此稿件出手率很高,有的一星期就写来七八篇稿件,但屡投不中,时间一长就丧失了坚持写稿的热情和信心;二是觉得部队基层平台小、条件差,满眼都是凡人小事,无新闻可写。  相似文献   

2.
部队基层通讯员是新闻报道队伍的骨干力量,在当前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有的通讯员还存在素质不够高、能力不够强、业务不够精等问题。因此,通讯员应下大力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强化基本功训练,使自己真正成为新闻工作的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3.
基层通讯员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接触面小,抓不到新闻线索,没有多少东西可写。结合自己十多年的经验,笔向大家推荐四种发现和收集新闻素材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对某种特定生活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对蕴含其中的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贵在发现。在基层搞报道,最怕的就是缺少这种发现,总感觉没内容可写。通讯员不同于记者,面对的新闻源只是本单位。如果在小单位当个兼职新闻干事,发现新闻确实有些难。因为部队的事情几乎一样,主题教育全军统一,军事训练按部就班,部队管理剧而复始,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突发的事件,其他工作都差不多。要想在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写出好稿子,就需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5.
不少学员给我们新闻函授中心来信"诉苦":自己身处一个没有特点的基层单位,身边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什么可写的。有的学员还抱怨说,自己所在的单位实在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闻。还有的学员羡慕师以上机关的新闻干事,能在机关和各个连队跑,可以抓到“大鱼”、“活鱼”。  相似文献   

6.
有些通讯员常常抱怨在基层没有东西可写,更难发现重要题材。其实不然,一个很平常的单位,如果从大面积看的确很平淡,的确也没有东西可写,但只要用心仔细观察分析,在平淡中,总是有先进的,积极的东西可写,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很好地抓住报道要点,能不能掌握新闻信息。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的血液,没有通过信息来源得来的情况,记者就没法活动。”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对某种特定生活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对蕴含其中的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贵在发现。在基层搞报道,最怕的就是缺少这种发现,总感觉没内容可写。通讯员不同于记者,面对的新闻源只是本单位。如果在小单位当个兼职新闻干事,发现新闻确实有些难。因为部队的事情几乎一样,主题教育全军统一,军事训练按部就班,部队管理剧而复始,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突发的事件,其他工作都差不多。要想在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写出好稿子,就需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8.
和一些基层通讯员交谈,常听他们这样说:“我们那块小地盘,有几个脚印都数得清,有什么可写的。”基层单位真的新闻少吗? 我认为,小单位不一定不出好新闻。能否抓住好新闻,不在单位大小,而在于作者如何去认识、去挖掘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总公司所属城建材料供应公司丰台仓库,是个只有一百八十多人的小单位。这个仓库不直接从事一线生产,既无开工、竣工、剪彩的动态消息,也没有发现抓流氓、拦惊马、拾巨款的新闻事件。这样默默无闻的单位能出新闻,尤其是能出有分量的新闻吗?在我没到丰台仓库采访前,对这个问题心里没底。去年四月,材料供  相似文献   

9.
常听一些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反映,基层“天地”有限,没新闻可写。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时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多看报,多听广播,常把周围的人和事同全局的情况联系起来思考,从中发现很多新闻。前一段,许多企业搞劳动优化组合,有些职工对此产生很大顾虑。我对上下左右的信息综合分析后,写了《优化组合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相似文献   

10.
栗志涛 《新闻三昧》2000,(11):33-33
报谓“小新闻”就是与全国性的“大新闻”相比发生在某局部范围内的新闻。所谓写大“小新闻”就是提升发生在局部范围内事件的新闻价值,使其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基层通讯员经常接触的就是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那么如何才能把我们身边的“小新闻”写大呢?第一要注重研究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局部工作在全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尹栋 《军事记者》2005,(5):65-65
作为基层部队一名通讯员,一谈起新闻,大家往往想到突发性或重大典型的新闻,诚然写此类新闻获奖的概率较大,但这并不是每个基层通讯员都能遇到或参与的。对于常年扎根基层的通讯员而言,好新闻更多的是来自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来自你我身边熟知熟闻的人和事。作为新闻报道爱好,我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宣传已七八年了,但每年都至少一篇新闻稿件被评为“优质稿件”或在省以上新闻单位获奖,而每件获奖作品题材都不是“重大典型”,更沾不上“突发性”事件的光。这些年来,我最深的感受是,好新闻尽在平凡之中,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去采访,去思考,去谋篇。  相似文献   

12.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13.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就是他们的耳目和触角,每天通讯员都会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新闻线索、一部分新闻稿件,帮助他们成就新闻事业。因此,通讯员队伍是群众办新闻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单位应发扬“为群众办新闻”和“靠群众办新闻”的优良传统,把扶持通讯员队伍当作新闻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时常见到这种现象:有些基层通讯员“吃了上顿愁下顿”,感到无事可写;而有的则是“左右逢源”,能使身边的事儿经常大量地见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抛开写作水平和技巧不说,根本原因在于有些通讯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比如,片面认为事儿越大新闻价值越大,只有大人物、大单位的动向才有新闻价值,而基层多是不起眼的平凡小事,难登大雅之堂;以为写稿单纯是为了肯定、表扬某单位或某个人的成绩,而很少思考所反映的问题有无普遍性、能否站住脚,等  相似文献   

15.
基层通讯员在一起,常常互诉苦衷:有的为成天找不到新闻线索而发愁;有的为事情平平淡淡、没啥可写而苦恼;有的为采访受冷遇而抱怨,有的为每天发现的新闻线索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十四年,年年被《莱芜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从事报道工作的经历,我悟出了当好通讯员的几点心得,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六心”.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基层通讯员,在本单位开展新闻工作,和报社记者、上级机关的新闻干事比起来,遇到的困难相对更多。尤其是采访本单位领导,更是比较困难:有的领导接受采访时草草而谈、“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因工作忙,根本就不愿接受下属的采访。  相似文献   

18.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19.
基层通讯员忽视调查研究 ,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一、基层通讯员如果忽视调查研究就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层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隔断党和政府与基层第一线及那里的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众所周知 ,加强和搞好基层报道工作 ,是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重要形式 ,也是上情下达 ,密切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它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各级新闻单位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毕竟数量和精力有限 ,他们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基层报道工作任务。而基层通讯员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 ,大量的基…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各家地市报的观察发现,各报有不少图片新闻线索和稿件来自基层通讯员.因此,地市报培养高新闻敏感度的摄影通讯员,让他们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提高报纸图片新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与通讯员沟通,建立信息网 莱芜日报每周共出6期报纸,每期8个版,每版至少用新闻图片2张,8个版是16张新闻图片.我们只有3名摄影记者,每天每位记者拍摄2张新闻图片也只有6张,这样还有60%的新闻图片来自于基层摄影通讯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